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奖公务员为哪般

2010年01月04日 07:12   来源:钱江晚报   洪信良
    据《南国早报》报道,新年伊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始正式实施对考上公务员的恭城青年的奖励政策:考上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奖励6万元,考上广西区直机关公务员奖励3万元,考上桂林市直机关公务员奖励1万元。此政策一经推出,便引发各方争议。

    如今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了“桥”就能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年轻时读过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主人公就因为在剧场打了喷嚏,“不慎”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大官人最终不耐烦而怒加呵斥,小公务竟吓得一命呜呼。想必那时俄国的公务员地位还很低,待遇也很有限。而现在中国的公务员拥有的权力与享有的权利肯定要高得多,才会吸引那么多优秀人才千方百计挤进公务员族群。

    既然考上了公务员,原本就有如此优待,恭城县的奖励政策就颇让人费解:奖励“新科”公务员,莫非是为了“锦上添花”?但花纳税人的钱送“花”,征求过纳税人的意见吗?而就保障就业而言,作为一个尚不富裕的少数民族县,政府应注重的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如此做法,还真有点“劫贫济富”的味道。

    第二个疑问:奖励新科公务员,也分“一甲”“二甲”“三甲”?按常理,国家鼓励公务员下基层,特别是对那些勇于献身落后地区基层建设的有志青年,应该加以褒奖。而恭城县却反其道而行之,两眼朝天,按“中央”“自治区”“市”三级从高到低不等额奖励,偏偏不奖励考上本县政府与各乡镇的公务员,莫非奖金的高低与有无只取决于权位的高低?

    难怪很多网友纷纷质疑,这是不是一种变相行贿?到底是奖公务员,还是在铺设将来与上级政府部门的“沟通途径”?

    设身处地想一想,恭城县有关部门说不定真有“苦衷”。地方政府当然也是要趋利避害的,而“利”与“害”又多半来自于上级政府的决定。倘若恭城子弟真的考进了中央、自治区、市的直辖机关,而又因受了本县奖励之恩,思图报答父老乡亲,那么,他们将来起到的作用,可能就相当于各省市的“驻京办”,甚至比这还要有用得多。

    地方政府打“乡情”牌,只能说明某些地方领导眼中,公权力是可以随各种私情而私化的。只要揉搓进了种种“人情”,原本应该公正与公平的行政力便会瘫软下来,任人牵引。在他们看来,“人治”的法力还是很大的。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