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绩思维主导下的“不多论”

2009年12月30日 13:31   来源:荆楚网   彭辉

  广东一高中耗资130多万元修建新校门,每平方米造价1.8万元。这座校门在建成之前就饱受师生的指责,该校校长却称,校门的修建是政府工程,由政府出钱,“130多万元也不是很多”.(12月29日《广州日报》)

  事实上,如同该校长所说,既然豪华校门的修建是一件“政府工程”,自然与当地政府的助推有着莫大的关系,或许这样的举动,正是为了表明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吧。不过,令人不解的是,纵使花大钱装修好了校门,难道就对当地教育事业能有多大的助益了?

  诚然,校门有了更好的装修,至少,也是“看上去很美”的,至少可以给人一种感官上的良好印象,一个气势恢弘的校门的存在,也的确是当地政府一项可以夸耀的“工程”,可以纳入政绩的范畴。但如果仅仅是在外表上着手,对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教育设施等不加以改善和提高,最多也就是“金玉其外”。这种肤浅的政绩观很可能传染给学校领导,使得他们也引此为傲。

  或许正是在政绩思维的主导之下,即便花费巨大,也往往在所不惜。既然不是由个人来掏腰包,也不需要通过含辛茹苦才能挣得,纵使天价,却于我毫发无损,反而能为自己记上一笔功劳,贵不贵又何妨呢。校长说“不是很多”,自己不用有任何负担,还能多少捞上一笔政绩,当然可以很轻易脱口而出。当地政府为了“政府工程”的需要,钱自然也花得“有理有据”。只是这种只关注外表,不关心内在的思维方式,就像很多奉行GDP主义的地方一样,往往只能带给人一种虚妄的错觉。这就像骈文和汉赋,看上去固然文采斐然,事实上却总是华而不实。

  换句话说,如果当地政府和学校对教育的重视仅仅止于树立一座雄伟的校门,那就无异于是对教育事业的莫大讽刺。因为把豪华校门当做政绩考量,终究只能给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印象,既然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不能将对教育的重视落到实处,巨大的花费岂不是对民脂民膏的滥用?如此,对于经常搞“工程”的“见多识广”人来说,一百多万虽然“不是很多”,可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很多了,尤其是在不能“好钢不用在刀刃上”的时候,受到指责也就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