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不能将“话语权”变成霸权

2009年12月28日 15:05   来源:荆楚网   王艳春

  12月23日晨8点47分,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节目正在直播。主持人晓君和小畅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晓君在节目中语调认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12月25日《东方早报》)

  面对听众的一句“挑衅”,主持人较起劲来,一句“团成一团,圆润离开”引发网民热议。争论很快上升到了“上海人是否排外”的高度,正反两方亦是势均力敌。一方认为,“来上海就得从心底爱上海”;一方认为,“上海本来就是移民城市,主持人不应该用太多方言”。

  不知那位听众在听了晓君“忿然”的反驳之后,到底作何感想。他是不是又发了一条短信“据理力争”,如果发了,会不会因为主持人故意隐去不播,导致其争辩声音“被埋没”。当然,这些只是假设,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占据话筒的主持人很容易操控话语权而制造播出方和收听(看)方表达权利、机会上的不对称。换言之,假若那位观众之后发了一条替自己“申辩”的短信,以期消弭误解、澄清事实,但主持人却故意忽视、“屏蔽”之,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话语霸权。

  上述只是一种假设。在这起事件中,那位听众仅仅说了一句让主持人“恼火”的话,注意这个量词。但两位主持人却轮番上阵,说了不下5句加以反驳。除了叫其“滚”外,还主观臆断地说了句“这种人到哪儿都不会受人尊重”,这算不算人身攻击呢?明眼人一看,就是力量悬殊的比拼嘛。听众一张嘴、一句话;主持人两张嘴、至少五句话,而且多出的四句话都是面向万千听众播出的。也就是说,无形之中,主持人话语的“杀伤力”强了许多倍,这不算是以话语权之强欺听众之弱势吗?

  其实,我想强调的是:媒体在处理类似分歧甚至是挑衅、刁难时,能否提供一个平等的话语环境和表达机会,使双方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开诚布公地“交锋”,或者至少要有这样的意识。广播电视资源是大家共享的,不能因为你坐在了直播间,就容不得“异见”,更不能将“公共的”话语权变成自己的“发声筒”而忽视受众说话的权利。

  当年,CBS著名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在节目中公开向参议员麦卡锡叫板,相对政府公权力默罗本身就很弱势,他本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为公平起见,他还是在CBS提供同等机会欢迎麦卡锡为他自己进行辩护。最后当然是代表民意的默罗赢得了这场“论战”,可即便本身就处于下风,默罗还是选择了给对手同样的机会和平台来自由申诉,可谓赢得光明磊落。两相对比,上海电台两位主持人似乎风度大逊,更何况,相较听众他们本来就处于“上风”。

  比之麦卡锡错误的“国家政策”,那位听众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好恶而已,情况要简单得多。当时,如果主持人面对“挑衅”保持克制和冷静,以一种开放而平等的态度询问那位观众“讨厌”的原因并表示愿意与其探讨,这件事情就不至闹得满城风雨。毕竟,公共话语权是属于大家的,而不是主持人“泄私绪”的工具。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