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强迫学生到富士康实习 类似戏码咋屡演屡成?(图)

2012年09月06日 09:14   来源:华声在线   姚文俊

  新学期开始,回到学校,江苏淮安一些大中专院校的同学们就碰到了烦心事儿:开学报到后,学校突然安排他们到淮安的富士康工厂“实习”。据记者的了解,这次大批学生涌入富士康实习或与“iphone 5”即将上市有着密切关系。(9月5日央广网)

  确切地说,大学生的实习全名应该为“专业实习”,顾名思义,实习期间不仅要锻炼个人能力,更应将大学所学的专业技能付诸应用,以巩固学习成果。富士康所提供的实习工作内容则是电子产品的数据线的检测和安装,换句话说就是简单的劳力劳动,任何工人只要培训几天就能上手,这样的工作显然对学生发展无所裨益。更蹊跷的是,学生的实习工作也是8小时,两班倒,有时还得加班,可以说与正常员工一般无二,可1550元的工资却比富士康公司对外招聘正常员工的工资低了些,不由让人猜想这是学校在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谋取经济利益。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往往是其寻求工作的一项软肋,对此,许多大学安排了相应半年乃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如果学校还能统一提供实习岗位无疑更是一件深受学生欢迎之举。但同时,学校以实习的名义让学生充当免费劳动力的新闻在近几年也频频见诸报端,在整个过程中,不少学校以统一联系企业,统一安排“综合实习”为理由,不仅演绎出学校帮助学生实习尽心尽力的表象,还能从中谋取一定利益。这样的方式不仅隐蔽性极强,而且表面上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似乎已经成了不成文的通则。

  淮安这所学校的行为更是连这样的平衡都彻底打破,为了更多的利益,不惜强迫所有学生参加所谓的“实习”,将学生的权利和利益彻底踩在了脚下。由于实习工作的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就业息息相关,理应由学生自主决定。若是对于有些想安心复习考研的学生,学校的强迫行径更是会危害到学生的发展前景。显然,强迫实习违背了自主自愿的原则,而学生和家长也颇为不满,但相同的戏码为何仍旧能频频上演?为何学校一直能尝到这种武断行径的甜头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与学校的地位不平等,在学生与学校的对话中,学生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此很多事情学校就拥有了一切事说了算的权利。在大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充当廉价劳动力,其他“被绑架事件”也层出不穷,入学时,有“捆绑卖卡”;毕业时,有搞“被志愿”收取“孝敬费”,搞“被捐助”建名人像等,更有甚者,用毕业证“要挟”学生参加实习。

  毫无疑问,高校将学生的一切活动视为敛财的机会,甚至不惜出卖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学校自身名誉的践踏,但在商品经济的侵淫之下,单纯寄希望于大学的自律无疑是痴人说梦。对此,应该有第三方权力的介入以使学生不再处于弱势地位,保障学生的正当权利,让强迫实习的戏码不再上演。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