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随手拍"的存在合理么?

2012年08月30日 07:32   来源:红网   王垚烽

  8月28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过官方微博首次就自去年在微博上兴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发声,表示这一网民自发行动开展以来,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公安部建议“随手拍”发起人要谨慎从事,不能让爱心廉价支付,更不能让无辜者心灵受伤。“社会需要爱心,同样也需要尊重。”(8月29日新华网)

  自从于建嵘教授倡议并发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社会上的各种争议之声就从未停止,不仅有律师“做法涉嫌侵犯他人权益”的警告,更有知名媒体人闾丘露薇的“五大疑虑”。如今,公安部门的首度呛声,特别是“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的证据展示,似乎进一步动摇了“随手拍”行动的存在合理性。

  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民间自发的公益行动,我们能否因其效果乏善可陈,就轻率地奚落为一场“闹剧”?毕竟,“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并不意味着乞讨儿童中没有被拐卖、“带香”的;更何况,“随手拍”行动除了发布“可疑”儿童照片外,还做了建立数据库、有奖机制、鼓励全民参与等一系列工作,这些无不为警方将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打拐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支持。仅仅因其没有打到拐就将它一棍子打死,多少有些因噎废食的意味。

  事实上,相比“让那些儿童离开乞讨,得到社会的救助”,笔者以为,这一行动更大的价值或许还在于,通过“随手拍”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来唤醒民众麻木已久的公共意识,为公民社会培育、储备“参与型公民”。

  众所周知,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大到政策制定、官员问责,小到社区环境的维持,无不有赖于公民的积极参与。遗憾的是,一段时期以来,“莫谈国是”、“莫管闲事”成为不少自诩精明的“小市民”对待公共事务的“第一反应”,于是乎,老人倒地没人扶、小孩落水没人救、“公车暴力”没人挺身而出……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推进民主,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随手拍”行动的开展,不仅让被拐儿童家长重拾希望,也使“拍客”发现自己“渺小而巨大”的个体力量,从而有助于消解传统社会形成的民众对于伟人、权力的膜拜,激发起个体的公共参与激情。换言之,“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发起的一场合适的公共行动,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它以后,各种版本的“随手拍”跟风出现、蓬勃生长。当然,公民囿于自身能力,其所发照片不可能准确无误,但根据线索完成后续求证工作不正是设立职能部门的作用所在吗?

  我这样说并非为了掩盖“随手拍”存在的问题,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涉嫌侵犯他人权益”等问题的确应该得到改进、修正。我所反对的是因为这些缺点、不足就通盘否定“随手拍”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毕竟,比起该行动在关注乞讨儿童、培育公民参与意识方面所做的贡献,目前的问题只能算是“成长的代价”。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