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华被警方击毙了,可关于他的网络传闻一直没有消退。对警方的质疑声不断,微博上“周克华没死,被打死的是一便衣警察”的传言甚嚣尘上。有网友用“有图有真相”的形式推测,认为倒毙在沙坪坝区童家桥的根本不是周克华,而是一名被误杀的长沙便衣警察。为此,警方多次通过官方渠道辟谣,传言被杀民警也现身,受访时哭笑不得。
别说当事的警方,就连我这个打酱油的旁观者,都替官方感到无辜,也认为这样的质疑很荒诞不经,甚至根本算不上怀疑,只是带着阴谋论的思维传递一堆不信任的情绪,他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仅仅是借编造阴谋来确证自己对官方的偏见;他们的眼中并无对事实的尊重,而仅仅是充斥着一个封闭的信念:无论你怎么解释,我们都不会相信。
这样的质疑,是不负责任的。质疑,不是张口就来地胡说,而需要提供相应证据。这种证据,也不是一张不相关的图,再配几句话,而需要有说服力的信息。手中并无证据,仅仅只是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这种轻浮的态度与编造和传播谣言只有一步之遥了。脑子里有怀疑,谁也挡不住,但将这种怀疑表达出来时,就要谨慎了,因为你的怀疑可能对别人产生伤害,你必须为你的怀疑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就是举证责任。
而在网友对“周克华没死,死者另有其人”的质疑中,显然并没有负责任地举证,而是想当然地以讹传讹。官方回应的滞后,更让这种荒唐的传言获得了生命力和传播力。正如有媒体针对此事所评论:中国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质疑者说话很开放,无所顾忌,表达意见很充分,并且在互联网上能够得到呼应。而官方的回应方式和语言都很有限,事情越大、越敏感,这个问题越突出。因此,质疑者常常能在舆论上争得主动,官方相对“干巴”的信息获得信任。
好在虽然滞后,但官方还是回应了,拿出了过硬的证据。谣言止于公开,无可辩驳的证据面前,“周克华没死”的质疑自会渐渐烟消云散。这是官方面对质疑应有的态度,再荒唐的质疑和传言,也需要政府去及时回应。认为荒诞不经就拒绝回应,不屑理会荒唐的传言,不去与传言竞争话语权,荒唐传播一万次,就会被公众当成真相。
民间有一种说法,叫“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句话,被无数受传言缠身的人奉为至理名言。对于私人事务,这句话可能适用,你说我自私,你说我做过什么坏事,我不屑回应你,明眼人自有公断。这种不回应无关公共利益。而当涉及公共事务,质疑指向官方的时候,就不能拿“清者自清”作挡箭牌了。因为不会有“清者自清”,传言并没有一个自我净化的机制,需要事实的澄清去“还清者以清誉”。
为什么要对“周克华”没死的荒唐质疑予以回应呢?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语境下,公众无法判断这样的信息是否真实。虽然很多旁观者觉得这很荒唐,政府更觉得荒唐,可总有人会相信,尤其是在网络和微博这种“只关心态度,不关心事实”的浮躁传播语境中。一般的事务,能够做到“清者自清”,因为有一个信息自由流动并竞争的环境,你说我做过某件坏事,当事人和知情者会替我澄清,我没有做过。可像“周克华到底有没有死”这类事务上,警方垄断着信息,民间没有人能够给出权威的真相和答案,所以无法实现“清者自清”。多数公共事务上都是如此,官方垄断着信息,民间小道消息泛滥,荒唐的质疑和荒谬的阴谋论,正源于这种不透明的环境。对此别无他法,只有用透明消灭荒唐,而不能有不屑。官方有时不屑回应荒唐传言,可民间会解读为官方心里有鬼。
面对这种荒唐质疑,官方不要觉得委屈,觉得民众纯粹是无理取闹,而应该意识到这是为政府诚信缺失埋单。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说得非常好:重庆警方辟谣,长沙警方澄清。然而,对周克华死讯的质疑仍未平息。这到底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还是怀疑一切的执拗?难道猜疑猜测,真的成了多元时代的隔离墙,从此再无公信可言?修复信任,需要公权力更加公开透明,也需要抱定诚信、互信的集体信念。共努力,塑造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
诚哉斯言。人们听多了谎言,便会带着天然的怀疑看待官方的表态,于是便有了“老不信”。重建信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官方有一次次回应荒唐质疑的耐心!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