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项目合作是新路子

2012年08月21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暑假期间,大学生们纷纷报名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这是人才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好机会。近日,笔者就有幸参加了某高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暑期社会实践对接活动,亲身感受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为他们将来就业做好铺垫,也有助于他们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为用人单位增添了新鲜血液,有助于用人单位提前考察人才,打牢后备人才基础。因此,大学生广泛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应该是人才发展的双赢之举。

  如何实现双赢?一要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大学生们要充分认识到学得好不一定干得好,从而自觉自愿地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实现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单位也要有长远眼光,要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而且也应成为单位自身宣传、展示形象的好机会。

  二要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要避免以往暑期社会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做家教、促销和发广告传单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机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散安排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实习,对临近毕业的学生则应突出就业的特点。

  三要创新社会实践形式。要利用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支持高校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同时,项目合作既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分别开展,也可以吸收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成复合型的团队共同完成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宣金祥 郭万杏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纪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