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府、金融、企业合力可解互保链风险

2012年08月20日 09:38   来源:中国网   吕志强

  互保链风险不是浙江的“特产”,全国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成为当前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化解互保链风险,还须政府、金融、企业合力作为。

  近几个月来,浙江各地由于个别龙头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或“老板跑路”问题之后,银行纷纷要求其互保企业偿还贷款,从而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环扣一环,众多企业由于互相担保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贷危机。(8月17日浙江新闻网)

  无庸讳言,在这场互保链危机中,杭州、温州、台州、诸暨等地更是重灾区。如果互保链条超长,一旦陷入互保链危机,势必冲击区域经济,甚至引发局部系统性金融风险,波及一方社会稳定。因此,笔者认为,化解互保链风险既是拯救企业,也是稳定金融、社会的需要,且当务之急。

  其实,这种互保链风险不是浙江的“特产”,全国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成为当前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化解互保链风险,还须政府、金融、企业合力作为。

  平心而论,中小微企业由于有效抵押物不足,一度成了银行融资的瓶颈。为破解瓶颈,银行创新推出了互保、联保贷款,这在经济上升期确能提升中小微企业银行融资的抵押担保能力。然而,在经济下行期,被互保链掩盖的风险凸显,过去的“保险链”,变成了“导火索”,致使多米诺骨牌倒下。但笔者以为,这并不是互保链本身的错,更不应该因噎废食,将互保链贷款模式全盘否定。理智的办法是改进完善互保链贷款,不断拧紧互保链的“链接扣”。同时,另辟蹊径,运用政府、金融、企业的合力,走出规避互保链风险的新路。

  可喜的是,近日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联合浙江省投融资协会、中国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等有关单位,面向全省中小微企业,组织实施“诺亚方舟——中小微企业抱团融资555计划”,即用1年至2年时间,在全省成立500家左右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为500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解决不少于500亿元的融资需求。这一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以50家至100家浙江省投融资协会会员企业为一组。符合贷款条件的每家会员企业通过交纳一定比例的贷款风险保证金,共同组成“互助成长基金”,民生银行按照每户企业贷款风险保证金扩大10倍至20倍进行融资授信,会员企业数越多贷款风险保证金比例就越低。每家会员企业以交纳保证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即使其他会员企业全部出现风险,也不追偿,可有效避免企业互保链风险。会员企业交纳的保证金可作为贷款到期的转贷资金,直到企业退出合作社时再退还。这一全新的抱团融资模式,经浙江省永康、黄岩、嵊州、绍兴等地试点成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普遍认可。这就是政府、金融、企业合力化解互保链风险,探索出规避互保链风险的成功样本。笔者认为,只要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投融资协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单位合力推广试点经验,其他地方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复制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 7月24日,浙江省银行业协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应对互保链风险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突发信贷风险会商帮扶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此招被银行业誉为“会商机制”。即互保联保企业出现突发信贷风险苗头时,银行不是简单地抽贷,而是银行间充分沟通信息,理性判断企业真实情况,对确实需要银行继续注资的就及时注资,并由债权牵头银行负责资金监管,封闭运作,约定增贷银行具有优先受偿权。此种授信银行联手化解互保链风险,既帮企业渡过难关,又较好地维护了金融债权。

  当然,作为企业来说,一旦陷入互保链困境,也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主动发起企业自救,尽快从互保链危机中突围出来。这首先是企业老板信心不倒,重振企业信心;其次是积极开展企业资产核查,下决心砍掉与主业联系不大的资产,果断进行“资产瘦身”;其三是设法引进战略投资,实施股权重组,促使企业焕发生机;其四是与银行保持信息对称,力争银行不断贷等。倘如此,陷入互保链风险的企业定可转危为安。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的三大风险    2012年08月17日
  • ·补漏洞更要防风险    2012年08月16日
  • ·杭州牌坊倒塌,警示身边的风险    2012年08月14日
  • ·无违约的债券市场不代表无风险    2012年08月09日
  • ·新兴市场经济风险源自何方(图)    2012年08月08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