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有必要为孝道设立条条框框吗

2012年08月15日 06:45   来源:红网   徐炳涛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为父母建立“关爱卡”等,引发公众热议。(8月14日《新京报》)

  任何旨在弘扬孝道的努力都值得尊敬,就此而言,公众理当给予推出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三部门一点掌声。然而,良好的初衷并不能遮掩并不良好的反响,实质上,这种格式化的标准一经出炉便遭到如潮抨击。

  大致浏览便可发现,行动标准整体上潮味十足,比较适合有钱有闲的高端阶层,条件差一些的市民或者大多数村民都很难践行所有标准。譬如说教父母学会上网、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标准就饱受争议。试想,相当一部分农村连网线都没有铺设又如何上网,许多老人连拼音字母都不懂又如何学习上网;什么是重要活动,派对还是酒会?高端人士可能终日不断,于贩夫走卒和引车卖浆者而言,只有在电视里和幻想中才能过把瘾,他们一生中参加过的重要活动可能仅仅是婚礼和葬礼;家境寥寥的群众去超市买水果都只挑变质贱卖的,子女考上大学也因高昂学费而喜忧参半,让他们买保险岂不强人所难。

  可是,你能说达不到这些标准的人就不孝吗?富人有富人的过法,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尽孝的形式当然也不尽相同。翻看媒体报道,人们更为这样的孝心所感动:风餐露宿用板车拉母亲去全国旅游的孝顺儿子、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的孝顺媳妇、端屎端尿照顾年迈岳父如同亲父的孝顺女婿。他们之中几乎没有一个荷包殷实,没有一个能践行那些时尚标准,问题是,那又怎么样?人们照样被他们打动,照样为他们唏嘘。

  新版“24孝”行动标准有不接地气与闭门造车之嫌,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到底需要不需要教条化地为孝道设立行动标准。很明显,量化的标准不仅荒唐可笑,也难以包揽孝道的外延。既然尽孝的形式因人而异,那么孝道的标准也不该固定呆板;既然尽孝的表现有千千万万,那么孝道的标准也该有万万千千,人为设定24项条条框框显然不够科学。

  《论语》记载,子游曾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今天一提到孝顺就说是能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喂养吗?如果无敬爱之心,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用现代话说,孔子认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赡养才算孝顺。孔子也只是针对孝的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没有详细列举哪些才算孝,因为他明白,一一罗列标准非但不够准确,而且近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的表现形式日新月异,但全部罗列仍然不可能,因为孝道本来就不是可以设定外延的东西。与其设定外延,倒不如重申亘古不变的内涵,提醒人们在物质养老同时莫忘精神尽孝,至于具体如何做,官方可以省省心。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