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真的令人那么悲观吗?应坚定信心稳增长

2012年08月14日 07:39   来源:光明日报   杨 亮

  近日,一些媒体将“GDP三年来首次破八”引向“中国神话是否破灭”的讨论。7.8%真的令人那么悲观吗?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可以用“极为复杂严峻”来描述:从外部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外需极度乏力,出口低位运行;从内部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和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回落,新的消费热点也尚未出现。复杂与严峻还不仅来自外需乏力与内需不足双重叠加,也来自短期因素与中长期因素叠加。

  面对“外困内忧”,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预调微调力度,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的局面。其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困难早有分析,为今年国民经济制订了7.5%的预期发展目标,上半年实现7.8%的增长,仍然高于这一预期目标。

  应该说,从今年二季度的数据看,国民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了缓中趋稳的迹象。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上半年国民经济在缓中趋稳的同时,更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几大亮点:农业风调雨顺,夏粮九连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4%,双双超过GDP增幅;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通货膨胀压力明显趋缓;高耗能行业同比增长9.4%,增幅低于全部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42项实施细则全部出台,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进展顺利;财政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发达国家身陷阴霾,新兴经济体出现起伏。金砖五国中,二季度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只有5%左右,巴西的经济增长率更下滑至1.2%左右,南非的经济增长率也较低。放眼世界,愈发凸显“7.8%”的来之不易。

  然而,理性分析当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严峻,经济运行仍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有“针对性”地及时出手。从5、6、7月份的情况看,一些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正在见效。同时,当前的积极因素也正在逐渐积累:工业增加值增速初步企稳,房地产销量回升,汽车等重要工业品产量增速明显提高。另外,近期我国降准、降息、支持民间投资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对稳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

  应该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预调、微调,对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政策调控效果也证明,面对此次难题,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不同的是,全社会已经建立了立足内需的共识,中国经济内生性因素正在累积。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信心。

  稳增长应统筹当前与长远。所谓“当前”,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所谓“长远”,则要从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着手,促进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协调发展的轨道。

  稳增长需要与调结构、抓改革相结合。应抓住经济增速回落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抓好节能减排,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深化财税、金融、价格、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

  稳增长需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应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稳定投资和科学管理的机制,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稳增长需要与创造公平环境相结合。民营经济是扩内需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年以来,相关部门着眼于降低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条件,出台42项“新36条”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涉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在消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障碍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后,应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