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稳增长需保质保量并举——提振下半年经济应有作为(之一)
稳增长,金融业不能“晴天送伞雨天收”——提振下半年经济应有作为(之二)
据山东省统计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山东农业生产势头好,夏粮实现丰收且连续十年增产并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436.0亿斤,增长3.6%,为历史上第二个夏粮高产年。(8月7日中国经济导报)
与山东类似,全国不少地方近期都相继“报喜”——夏粮连续十年增。此前的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2995万吨,比上年增长356万吨,增长2.8%,夏粮总产量超过1997年12768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冬小麦实现持续9年增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
中国粮食多年增产,国内外质疑声音不断。去年年底,农业部提出今年要做到“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是必须努力实现的最重要工作目标。或许,冬小麦增产是构成此次夏粮丰收的主要因素,而7月上旬的统计数据应该只是个初步估算量,毕竟由于纬度、地势气候等因素不同,特别是南方山区不少地方的早稻实际上刚到开镰时间。
提振下半年经济,还需绷紧粮食安全这根敏感神经,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粮食自给率已降到90%以下,世界粮价的波动随时都会联动反应到我们国内的粮价,进而影响CPI。
在一些粮食重要品种中,大豆进口对外依存度达80%,玉米和小麦对外依存度也呈上升趋势。而在南方沿海城市,进口稻米已事实上大幅占据普通居民的餐桌。海关统计显示,上半年谷物产品进口在所有33大类产品中增幅最大,高达283%。虽然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三大主粮进口量和国内粮食产量相比占比并不是特别大,但绝对数量也不少。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据上述那些进口数据,是由于来自粮食缺口部分的价格乃是决定国内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粮价的波动必然也会影响肉禽蛋等产品的价格,其传导作用还将影响普通公众最为关心的CPI指数变动。
中国粮食要继续增产,面临着气候变暖、资源约束等瓶颈,注意加大科学有度的粮食储备、注意完善贸易调控和产业准入政策尤其必要。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着力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6点意见”中,农业问题是重要一条。稳增长、扩内需、转方式,农业是关键。农村经济增长潜力,是中国经济新动力的重要来源。下半年,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加快转向农村,把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更好地用于农村,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继续深化涉农改革,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把整个农村市场发展潜力释放出来,这些都做到了,我们提振经济景气还担心没有很好的动力源吗?
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就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城镇化,归根结底应该是为了农民,推进的应该是广大农民真正需要的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是简单地把工厂、商业搬进村,把农民逼上楼,那是“伪城镇化”。
另外,农产品增产不增收问题,依旧困扰着农民。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产品物流的改善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努力,要真正服务社会,让农商对接更顺畅一些。同时,在农产品供给方面,也别老盯着几家大卖场、大超市,应允许早市、夜市等自由市场存在,搞一些公益性菜市场,让农民和市民“紧密接触”。
当前,传统的“旧三农”政策已经递进为“新三农”——“强农、惠农、富农”,农业农村经济通过“强”和“惠”,将使农民得到富足,经济“稳增长”的基础也能得以夯实,中国经济必将稳中进前。(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关海涛:“稳增长”中国经济“弯道超车”不是难事
稳增长,如何稳
中国稳增长具有世界意义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