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如何稳

2011年12月31日 08:02   来源:解放日报   张兆安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稳中求进”是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并且还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稳增长?就是因为经济出现了下行压力。从国际看,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日本和美国经济相继陷入困境,长期以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三个“火车头”同时熄火。尽管“金砖四国”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难以扭转,外部需求减弱成了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下行风险。从国内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并显现出了下行压力。应该看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经济增速回落过快,就有可能引发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稳住经济增长就稳住了大局。

    在这种十分特殊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信心、看清形势,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抓住关键、聚焦重点、统筹兼顾、精心谋划,继续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为此,当前尤其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是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型的关系。在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是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这个角度出发,关键是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眼前的矛盾同长远的发展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化解局部的困难同全局的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稳增长要以调结构为手段,以增效益为方向,而调结构和增效益也要以稳增长为目标。

    二是政策调整和有保有控的关系。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当然需要对经济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但是,目前最大的难点在于,所有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都面临着“不能重,也不能轻”的“两难”境地。例如,货币政策调整过大,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的反弹,并且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面对微观经济的困局,一方面货币政策应该进行适度的调整,但要把握好“有保有控”,而不能“全面宽松”。另一方面,应该适时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通过减税来缓冲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

    三是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的关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地扩大开放,吸引了大规模的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能级的提升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但是,抓住了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却波澜不惊,也就是外需强而内需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内需起来了,中国经济增长才能稳定并可持续。因此,当前的主要对策应该是要“促内需稳外需”,不稳外需就会丧失机遇,不促内需就会丧失后劲。

    四是积极投资和启动消费的关系。在扩大内需中,过去主要还是依赖投资的拉动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在扩大内需中投资依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要把握好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效益之外,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推动消费上,通过扩大最终消费,带动中间需求,使得消费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五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从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当前,首先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精神,积极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同时,要有效抑制各种投机活动,并且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来解决虚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从2012年经济发展来看,关键是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特殊的对策措施,抓住当地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着力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政府部门之间也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加强协调、加强合作,形成全方位、各层面的合力,从而更多地制定好、运用好、发挥好政策“组合拳”的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产业和产业之间也要形成协力。企业自身要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转型,调整产品结构,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把挑战转化为提升企业能级的机遇,特别是要抓好“产业融合”。例如,传统的零售业、批发业与信息产业结合起来,就出现了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旅游业与农业对接起来,就产生了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这说明,只要具有了产业融合的意识,选准了产业融合的路径,加上了一些创意的元素,再辅之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就有可能源源不断地形成一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各类企业尤其需要担当起更现实、更重要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要稳定就业岗位。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也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同企业一起分担困难,抱团取暖,共渡时艰。对各级政府来说,一头是要稳定企业,才能最终稳定就业,这就需要政府采用各项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另一头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援助,尤其要对创业带动就业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