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这里每年都会被淹,有时一年还会被淹两三次。”四川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退休干部王友良说。在2012年7月下旬,上马镇再一次重复了连续40多年的悲剧,场镇街道被淹没了大半,水位达到镇上小学3米高的大门顶部。修1公里防洪堤即可缓解,却因无资金来源迟迟无法完成,时至今日,该镇防洪工程仍迟迟没法完成。(8月4日《新京报》)
近500户商铺,有200户被淹。稻田里的水位,有的竟达水稻顶部2米以上。上马镇小学3米高的校门顶端,洪水残留的痕迹,令上马镇党委书记朱成芬后怕:“幸亏现在学校放假了,否则这样的洪水会引起什么后果,我都不敢想像。”
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始,每年的汛期,上马镇都有半条街淹掉。仅1995年,上马镇就被淹了3次。40年每年都淹半条街,可以也必须如此想像的前提,已无数次具备,身为镇党委书记,为什么不早一点想像?是“不敢想像”还是“不愿想像”?
漫漫40年之后的曝光,偶然。因为,从既往的抗洪救灾表现看,上马镇“高度重视”,措施“极其有力”。2011年6月29日,据泸州新闻网消息,由于暴雨普降,河水暴涨,令镇党委书记朱成芬于2012年后怕的上马小学等地,受灾就相当严重。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气势汹汹的洪水,上马镇当即启动《抗洪抢险应急预案》,集结了30余人组成的抢险队,调集2条冲锋舟、30件救生衣、1000余只沙袋等救灾物资。上马镇党委书记更是细细叮嘱工作人员:“……必须确保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这位党委书记仍未将40年没钱修的1公里防洪堤放在心上,但全镇还是呈现了“群众情绪稳定,场镇秩序井然”的可喜局面。
年年被淹,且看对策:一是搬迁。只是,“对学校、商铺以及工厂进行搬迁,显得很不现实,搬迁费用实在大得没法估算。”二是申请上级拨款,一门心思地靠政策支持,靠争取规划、建设项目。镇政府曾给纳溪区水务局申报过《关于洞沟河上马场镇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曾获批复。可惜的是,上千万的费用苦无来源,结果同样不了了之。
搬,搬不了;建,没有上级拨款。至于有人建议的“场镇自筹资金和群众投劳”结合等方式,当地的说法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起来或许并不乐观。”而泸州水务局的解释是,洞沟河流域面积为87平方公里,不属于国家关于中、小河流整治范围,政策上存在空白。
听来听去,这个1公里防洪堤迄今未修的理由充分得很呢。
防洪堤防建设属重大民生工程。致力民生工程,围绕的是为民服务的核心目标,关键在于拥有民生情怀,必须全力施为。40年筑不起1公里防洪堤,折射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群众感情的冷漠,已非一般的懒政。1公里防洪堤确有短板,且短板不只一个。然而,最短的短板还在于群众观念淡薄,犯了对群众麻木不仁的大忌,有的全是推诿与搪塞,是被动地穷于应付,没有半点自责,没有勇于揽责、担责意识,没有努力和作为……
无钱修1公里防洪堤被淹40年,制造了太多的凄风苦雨,淹没的是群众的信任。筑堤系当务之急、安民之要。1公里防洪堤何日高筑,公众迫切需要得到答案。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