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卫生部门同时宣布对抗生药实施严管,规定抗生药分3级对症使用,医疗机构对科室及医生使用抗生素公示考核,医生违规3次将遭警告,开抗菌药牟利者将被取消处方权。这虽然只是针对抗菌药的“专项治理”,但一个把医疗作为“市场”监管起来的时代正在到来。
医疗活动构成一个市场吗?这可能存在争议。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医疗机构往往都有政府主导或参与的影子,它要么是公共产品,要么是准公共产品,所以它不是一个市场。但无论如何,医疗行为往往是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服务,而患者“将钱买货”或凭医疗保险享受服务,从这种意义上说,医疗机构的医疗活动在总体上就构成一个市场。是市场,就需要政府监管。
但在中国,“医疗市场”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监管缺位的领域,原因有二:一是医疗行为专业性强,政府部门很难把握监管的分寸;二是市场被公立医院垄断着,而卫生部门与公立医院“一家亲”。医疗机构与医生凭借专业上不对称的优势,成为交易的强势一方,结果大处方、过度医疗、过度检查、世界上最高程度的抗生素滥用、世界上最高比例的剖腹产等问题出来了,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患互信高度缺失。可以说,市场有点乱了。
医疗市场乱象频仍,恰恰说明政府监管必须到位,需要把游戏规则建立起来并且贯彻下去。也不能说,过去我们对医疗机构就没有管理,各种文件可能发了不少,原则被三令五申,但总的来说,这种管理主要是一种政治与道德层面的管理。而市场监管,针对的是各种专业性极强的行为,这就要求政府监管本身实现专业化、法治化、精细化,使医疗机构和医生不至于在专业掩护下损害患者权益。
以抗生素为例:我国抗生素滥用长期失控,有人断言它“将给中华民族带来一场灾难”,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断言它“可能引发全人类灾难灾害”。长期以来,政府满足于发发文件、提提要求,监管缺少可操作性。医生滥用抗生素,反而归咎于患者“要求”。现在对症下药,措施细化,算是开始认真管起来了。
但对抗生药的严格监管只是给医疗市场监管开了一个头,中国需要对医疗市场全面而深入地监管。世界最高的剖腹产率,难道不也需要对症下药予以整治吗?过度检查、过度医疗,不需要好好整治吗?食品安全问题,出在配料、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与此类似,医疗中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也会出现在检查、诊断、处方、手术、康复等各个环节。对此,必须有公权力紧紧盯住。
对正在推进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常有人提“管办分离”,要求政府卫生部门从“办医院”转向“管医院”。其实,医疗市场的监管关键是专业化。医疗市场跟金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司法等一样,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必须由专业人士操刀;而监管的方式,必须由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转向专业执法。一团和气不行,管不到点子上不行,没有分寸也不行。
专业化的医疗市场监管,必须有明确的监管目标、权力配置及相应的责任,有有效的问责机制。现在医患矛盾突出,表明消费者对市场不满意,而让大家满意起来,正是监管机构的职责所在。而只有一个专业化的监管机构,才知道怎样开出药方,让市场走向规范。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