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缘何难以“适销对路”?

2012年07月31日 08: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吴学安

  科技创新成果难以“适销对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国外,企业通常是主动到高校、到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争取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不仅因为这些国家有着发达的科研成果转化中介市场,更因为其高校和研究机构十分注重研究市场需求,只要是市场应用前景好的科研项目,科研机构往往舍得投入。国内则不同,目前缺乏必要的、有眼光的风险投资机构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也缺乏通畅的交流渠道和平台。解决这一问题,仅靠企业、科研机构自身力量是不够的。

  建立创新型社会,需要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企业。目前,抗风险能力差、人才缺乏和技术信息闭塞,已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障碍,也制约了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因此,由政府牵头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样做,才能确保科技创新成果用得上、用得好、出成效。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机构面临着转型和调整,企业科技创新也正面临着服务链环节缺失的窘境,导致企业创新信息缺乏或被误导,创新周期延长、创新成本加大,迫切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一系列沟通企业与科研机构开放和共享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考虑设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吸收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担保基金,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形成产业化。

  另一方面,要完善和规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体系。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和重要衡量指标,要推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形成完整规范的工作体系,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建立制度,规范运作,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成果实现“适销对路”。

  (吴学安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