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有关人士透露,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上海试点方案已经上报,年内将会有实质性进展。
作为一种有别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商业险,投保人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可以免交个人所得税,退休以后再扣除部分税收。舆论普遍认为,这可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未来支付压力,还将为资本市场注入相对稳定的长期资金。但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会使高收入群体受益更多,而低收入群体享受不到好处。
税延型养老险能否等到政策“东风”?本报邀请学界和业界人士畅谈己见。
只有大部分人受益 才有养老水平的普升
本报记者李小佳(以下称记者):如果不久的将来税延型养老险在沪试行,市民如何从中受益?
中国人寿上海市分公司品牌与市场主管顾宇萍:市民受益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个人部分收入税收可以延迟到退休之后,退休后每月领取的税延养老金的额度如果达不到缴税的起征额,对个人而言基本意味着减免部分税额;二是保值增值。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理财产品或保障性产品保值增值周期能达到20年甚至30年,即使将钱存到银行,最高也就是存5年定期,所以,对个人而言该保险还意味着能获得跨越多个经济周期和利率环境的长期的保值增值。
上海市保险学会副会长徐文虎:税延型养老险是多方受益的。从国家宏观层面看,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以政府为主导,享受税前列支,占比高达90%左右;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由企业及职工自愿建立,但仅对企业缴纳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税前列支,个人缴纳部分无税收优惠;第三支柱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延型养老险则属此列。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三大支柱之间更加平衡合理的格局对社会稳定是有益的。
记者:保险业对于推出税延型养老险有怎样的期待?
徐文虎:对保险行业来讲,这是一件好事。“好”主要不体现在企业能赚多少钱上,而是通过机制的创新,开发出一个新的庞大的市场。所以,保险业在积极准备的同时,期待政策能尽快出台。
顾宇萍:保险企业给客户的礼品,常常是雨伞。这是因为,雨伞形象地体现出保险业的立身之本,即风险补偿功能。目前,我国保险业的这个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抗社会灾难、重大疾病、意外等领域,税延产品的推出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的意识,从而降低社会养老风险。所以,最大的期待,是能够发挥商业养老在应对社会老龄化中的作用,成为分担老龄化风险的重要参与主体。
此外,从行业来看,该险与传统产品形态可能类似,都属于年金产品,但它不仅涉及产品类型和保险责任的确定,还涉及税收递延。因此,如果正式面市,还需要一些对接细节的明晰。如怎样跟税务系统对接,更好地厘清个人税收计算问题;怎样跟行业对接,如果在上海试点,保险行业内也需要对接。这些细节应该是在产品正式推出前需要解决的。
记者:怎么规避部分人担心的“只有中高收入人群获益”问题?
徐文虎:这个政策肯定是面向大众的,而不会只面向高收入群体。这一险种有市场性的一面,即通过商业保险渠道来提升个人福利;也有很强的社会性一面,即最终的目的是普遍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只有让大部分人得好处,才能真正实现这个初衷。要实现这个目的,有多种方法。例如,设定合理的产品“上限”,以每人每月只能购买最高700元保险为例,即使收入再高的人,也只能递延相应于700元收入所要缴纳的税额。这样,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获益差距就不会太大。
应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双赢之举
任远
当老龄化与城市化中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结合,老龄化也意味着新的产业发展机遇,个税递延政策能促进养老保险产业市场的发展
中国要积极发展各种商业性、补充性养老保险产品,更应重视将更大的努力和更基本的关怀关注于基层基础性的社会养老保险
当前,我国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人口趋势,一是人口快速城市化,二是人口快速老龄化。不能简单地认为,老龄化就必然等同于经济发展能力的削弱和衰退。当老龄化和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结合起来,老龄化也意味着产生出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目前,上海户籍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数量为350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500万左右。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居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数据显示,上海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1.17万元,到2010年已增加到3.18万元。经济收入的提高,带来城市人口为老年生活进行储蓄和投资的意愿更加强烈,城市居民对养老金融产品的支付能力得到提高。这些都支持老年保险市场、老年金融产业具有巨大的成长性。
相对于老龄化过程中对老年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水平、养老资本的融资运作水平,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程度的差距。应对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不仅首先要完善基础性的社会保险体系,还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种多样性和具有竞争性的养老保险市场,通过繁荣和发展的老年金融产业来为老龄化社会服务。或许有人担心,过度的金融创新意味着金融风险的累积和扩大,但实际上,中国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是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不足,或者更深层地讲,是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足,发展更丰富的养老保险产品和金融工具是有必要的。
正在探索中的个税递延的税收政策,通过允许将部分企业年金产品和养老保险产品的个人缴费税前列支,并在个人领取养老保险时补交个人收入税,能够极大增强对城市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的激励,积极推动企业年金、老年金融产品和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这样的减税政策,也能够定向增加城市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的需求,并激励保险基金发展更加具有竞争性的产品设计和投资组合,来满足居民的老年保险产品消费和金融投资需求。因此,个税递延型的养老保险,不仅能够通过税优手段引导社会公众更好地应对老龄化,满足不同老年群体对于养老的需求,也能够促进城市化过程中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实现城市化和老龄化过程中满足养老需求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双赢。
当然,相对于收入较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较好的社会阶层,收入较低的社会群体更加关心的问题,是健全和完善基础性的养老保障体系。毕竟对于这些群体,如果基本的城镇养老保险还没有普遍建立,讨论购买个税递延的养老保险产品还显得更多是奢望。在中国不断城市化和不断老龄化的道路上,要积极发展各种商业性的、补充性的养老保险产品,更应重视将更大的努力和更基本的关怀关注于基层基础性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重视为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群体、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更加普惠和更高标准的养老保障。通过基层基础性养老保险和各种补充性的养老保险的 “双支柱”,支持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和繁荣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新举措试水须过四道“关卡”
周海旺
税延型养老险可为缓解养老压力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但真要试水须过几道“关卡”,如“税收政策关”、“社会公平关”、“投资回报关”、“投资安全关”等,每一关都不易
对于低收入人群,政府要考虑给予政策倾斜,如可以用财政补贴的形式,以“负税收”鼓励他们参加税延型养老险并从中受益
税延型养老险如果试水,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一个新举措,为缓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增加老年时期的收入来源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但要真正运作成功,使参保人员得到实惠,还必须过几道“关卡”,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试点要获得税收政策的配合。个税递延型养老险的最大特征是,在劳动阶段,个人通过缴纳部分金额用于未来的养老保障,个人缴纳的保费在一定金额之内可以在税前工资中扣除,领取阶段再根据当期税率表缴税。因此,要真正试行就必须对有关税收政策、缴费方式、保险资金的投资运行和监管、账户的管理及养老金的给付等一些关键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保证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地运行。此外,该险推出可能会导致眼前个人所得税收入减少,也需要考虑财政环境及财政平衡等。
第二,要避免出现只使中高收入人群得益的问题。从理论上看,个人收入低于个人所得税起征额的人群,本身就不用缴税,推出该险对这部分人群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可以做个简单的计算。在上海,职工个人要缴纳8%的养老保险、2%的医疗保险、1%的失业保险、7%的住房公积金,“三险一金”合计占个人收入的18%,而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是税前扣除的。由此可计算出,在上海个人税前月工资低于4268元的雇员,个人所得税应征额是零。低于这个收入的雇员,不能从税延型养老险中获得特别的收益。因此,对于低收入人群,政府要考虑给予政策倾斜,如可以用财政补贴的形式,以 “负税收”鼓励他们参加税延型养老险并从中受益;设定缴费上限等。
第三,作为长期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要保证税延型养老险必须有较高的投资回报。要想鼓励个人缴纳税延型养老险资金,通常要使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取得较高的回报,跑赢通货膨胀率,受益至少要高于长期存款的银行利率。假如一个人30岁开始参加税延型养老险,每月缴纳700元养老保险,一直到他60岁退休时领取,如果年投资回报率有7%,则可以获得60.2万元利息,加上25.2万元本金,退休后可以领取85.4万元;假如年投资回报率有4.5%,则可以获得28.0万元利息,加上本金,可以领取53.2万元;假如年投资回报率只有3%,则可以获得15.6万元利息,加上本金,一次性可以领取 40.8万元。可见,投资回报率的差异,会造成可领取养老金的巨额差异。如果年投资回报低于通货膨胀率,不少人就会认为还不如存银行合算,而对该险失去兴趣。
第四,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确保税延型养老险投资安全。税延型养老险资金既要有比较高的回报,更要避免出现大的投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环境还不够成熟,资本市场波动较大。要保证该险种成功运作,还需要完善资本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使长期投资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