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是啥都能装的垃圾筐

2012年07月10日 07:11   来源:红网   戈海

  据新华社7月8日电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严重超编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日前实地调查发现,该局核定编制54人,实际在岗75人,还有40人“退二线”,基本不用上班,超编一倍左右。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说:50岁的人退二线,的确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当时就认为这也是改革的成本”。(7月9日《京华时报》)

  应该说,从来未有一种理论或事实足以支持这样的观点:让部门超编一倍、让一半在编人员只拿工资不上班属于改革的范畴。恰恰相反,改革的目的在于让机关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压缩办事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改革正是需要精简那些不必要的编制、裁撤那些只拿钱不干活的人。因此,教育局长“浪费”是“改革的成本”的逻辑,是完全不可能成立的。

  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但这个成本绝不是“浪费”。事实上,改革当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未经探索不可能走出最正确的路,这个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个“试错”的过程。但“试错”不是“浪费”,单从字面就可以理解,试错的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途径,当中发生的成本乃是必要的,是改革必须要付出的。而“浪费”则是一种不必要的消耗,是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与以避免的。而且,“浪费”本就是改革的攻克目标之一。如今该教育局却将之作为改革的手段,如此颠倒黑白的思维方式,着实令人错愕。

  据报道,武穴市教育局要“搞活机关,培养年轻人”,但结果是“越改人越多”。核定编制54人,但实际在岗人员共有75人,其中局机关53人,二级单位22人。加上“退二线”人员,实际在编115人。如此多的人数,其中一大半超编,四十余人不工作“吃空饷”。很明显,这不仅不是改革,反而是在改革的道路上设置障碍,除了增加支出成本,浪费财政资金之外,为以后的改革也埋下了深刻隐患,阻碍改革的正常进行。

  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将“浪费”作为改革的成本,表明要么当地对改革没有清醒的认识,将所有政府内部的管理举措都冠之以“改革”的名义,曲解了“改革”的本义;要么是教育局在改革的问题上存在抵触,借希望利用“文字游戏”来掩盖不改革的实质。但不论如何,都说明推行改革之难。此种逻辑的可怕之处在于,利用公众对改革的期盼,为少数公职人员牟利,认定“浪费”是改革的成本,因而将各种浪费都归结到改革的头上,不仅不去控制行政资源的浪费,反而更加理直气壮。

  改革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一个啥都能装的垃圾筐。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喜欢将各种活动都称之为“改革”之举,甚至为一些恶习陋习贴上“改革”标签。但皇帝的新衣掩盖不了裸体的事实,浪费与改革之间不是“伴生”关系,要改革就必须浪费,而是敌对关系,改革首先就要改掉浪费。对于武穴教育局的“改革”之举,当地政府必须给予公众一个交代。此外,更要警惕这些乱贴标签之举。不然,还会有更多挂着“改革”标签却不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的荒唐剧出现。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