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瞩目迅速崛起的中国时,注定回避不了一个最具标本意义的地方———广东。多年来广东作为“试验田”和先行者,在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桎梏中,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了借鉴和坐标。这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广东精神中的“敏于行”。
“南方谈话”、“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个“春天的故事”,发生地都在广东,看似偶然,但却又是历史的必然。它既是中央对广东“领跑者”身份的肯定,也体现出对探路先锋寄予的厚望。
如今,论及广东的巨变,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先行开放、政策灵活等因素。但人们可能忽略了一个背景,当年许多石破天惊的改革尝试,是广东主动向中央争取来的,是广东亿万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闯出来的。这种主动请缨,先行闯关的做法,无疑要冒相当的政治风险。“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这便是办特区初期,当时省主要领导的表态。正是抱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胆略,广东省才领先全国迈出开放的第一步。
无疑,“敏于行”是“广东精神”中最具地方色彩和人文特质的内涵。
敏于行,根基在于视野开阔和思想解放。悠久的“下南洋”传统和对外通商历史,赋予了南粤人民开放包容的秉性,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思维。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率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皆为广东人。而改革开放浪潮中,引进外资、产权改革、市场经济,每一次对旧体制的“冲关”和突破,也无不伴随着观念嬗变和理论创新。
敏于行,需要有敢闯“雷区”,敢冒风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瞻前顾后、唯唯诺诺者不可能成为开路先锋。
敏于行,不是瞎闯蛮干,还要善于行,能干会干。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广东作为先行者,无现成经验可循,但广东的改革历程,相对说来没有遭受重大的挫折,没有走大弯路,这就有赖于广东人的务实精神,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前行方向。每遇重大变革,一些地方总是围绕“姓社姓资”的问题争论不休,但广东人却坚守着“不争论,大胆试,大胆闯”的信念,埋头苦干,出现问题,纠正就是了,调整方向,继续前行。正是有着这种脚踏实地而又勤于探索、善闯新路的精神,令广东始终处于全国“排头兵”的位置。
当下,我们探讨、阐释“广东精神”,不是为了给自己贴上光鲜的标签,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无疑,当改革步入“深水区”,当经济和社会面临双转型的今天,弘扬“敏于行”、敢拼敢闯的“广东精神”,对建设幸福广东、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性。
如今,改革开放,全国一盘棋,广东凭什么继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无疑,还是要靠敢为天下先所营造出的“体制竞争力”。但是,也应看到,在今天能否继续践行敢闯敢干的“敏于行”精神,同样面临挑战。一是在巨大的成绩面前,一些人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二则,先易后难的改革进程,使得今日面临的改革都是愈来愈难啃的“骨头”,比之以往的改革无疑更为艰巨而复杂。因此,对于今天的广东来说,践行“敏于行”的广东精神,不在于口号、宏大叙事,而在于如何付诸实践。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