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体系不变,假证就不会绝迹

2012年07月10日 07:10   来源:红网   惠万里

  在北京中关村一带,聚集了很多销售假证的孕妇,腹中的孩子是她们逃避法律制裁的护身符。她们背后的制假者私刻了各种假公章,能够制作出各种证件。这种制假售假行为收入可观,“老手一年能赚十几万元”。(7月9日《中国青年报》)

  全国各地打击制售假证的案件不胜枚举,被惩处的犯罪分子数不胜数,但假证“产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制假售假犯罪分子前赴后继。在假证的问题上,诚信敌不过名和利,制假售假的,“钱”途无量,利润滚滚;买假用假的,光环笼罩,求名得名,求利得利。因而,制假售假和持假用假,都可以算是高回报、低风险的“买卖”。

  市场经济意味着你想睡觉,就有人适时递给你一个枕头,制售假证就是典型的“需求推动供给”。怎样获得名利,如何通向成功?当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拿证!一个同等水平的电工,有张电工证,收入就比没有电工证的翻一番;拥有一张监理工程师证,“借”给监理公司充门面,就有不菲的收入;最常见的,在求职、晋升等准入关口上,文凭是最能有效的“硬通货”,有好文凭,求职就成功了一多半……然而,各类证件的取得,都有一套严格而复杂的获取程序,是需要花费不菲的学费,付出大量精力才能够获得的,于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一份足以乱真的假证,便成为很多投机取巧者的“捷径”。

  再回到问题的起点:又是什么造成社会对各种证件的广泛需求?恐怕得说是“以文凭论英雄”的人才评价体系吧。比如在很多地方,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一个带着“学士证”的本科生和一个带着“硕士证”的研究生,先不管工作能力如何,仅因为“证件身份”的不同,工资待遇上首先就差着级别;一有晋升或者涨工资的机会,同样不论能力如何,先看是否有高学历。我们司空见惯的还有,很多单位招聘时设置高高的门槛,如“非研究生不要”,若是岗位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理解,可很多设置了高门槛的岗位其实只是一些很基本的、人人做得来的工作!

  有如此几近畸形的人才评价体系,难免催生假证需求,进而推动制假售假的供给。制假售假和持假用假都是文明社会的毒瘤,但只要“不看能力只看证件”、“以文凭论英雄”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变,假证就不会绝迹。因而,我们在深入打击制假售假和持假用假行为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追问:用人单位什么时候能不死抱着文凭门槛不放,社会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