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推动汽车以旧换新,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消费者,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汽车以旧换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这项工作需要更多主体参与进来,积极行动并久久为功。
时隔十多年之后,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销售国和出口国。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也是重要的大宗消费品之一,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众多,汽车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常年保持在10%左右。显然,汽车产业在稳增长、稳就业、扩内需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4亿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更新换代需求旺盛、潜力巨大,相关新车市场规模据测算在万亿元以上级别。随着近年来我国乘用车市场上换购逐步成为主流购车需求,应当说,推动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第27次常务会议作出相关部署,到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再到商务部等多部门近期相继出台《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目前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行动已从顶层设计走向落地实施。各地方积极跟进,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激发汽车消费活力。不少车企也主动响应,结合以旧换新政策推出大力度优惠。
推动汽车以旧换新,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消费者。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持、企业优惠等“真金白银”的举措叠加,有效降低了消费者换购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而换购之后的新车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低碳化等方面的升级,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新”在何处?
“以旧换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