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商务部确定为“消费促进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并提出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以旧换新”推动“供给—需求”良性循环
为什么强调“以旧换新”?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以旧换新”是以需求侧行为改变为起点,推动供给侧的变革,从而形成产品的新的流通方式、交易方式、迭代方式。
2023年,中国家电行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达1.84万亿元,同比增长7%;利润为1565亿元,同比增长12.1%。我国是世界家电生产与出口大国,产量规模占全球份额约60%。实际上,家电的更新换代本身不会太快,并且正进入一个存量时代,而“以旧换新”将带来流通、交易、迭代的更新,产生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又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应充分考虑将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创造消费需求的新动能,同时使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让“以旧换新”推动“供给—需求”的良性循环。2023年家用洗衣机、家用冷柜、电冰箱、空调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强大需求带动强大供给,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加快,这是国内大循环很重要的一部分。
供给侧有制造业的强大支撑,需求侧本身也具备巨大的“以旧换新”的潜力。首先,是“更新”的需求。过去很多家庭使用的进口家电其实都有8—10年的生命周期,一旦年份已到,很多就不再具备进一步维修的条件。而近些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被拉长,这时候若要推动家电市场从存量转向增量,推动产品的更换,就不能只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着手,而要开发更多的新款式、更节能、有更多功能的产品。其次是“换代”。如今家电与人工智能、新的算力技术的结合非常普遍,如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等。家电智能化水平、便利性的提高,都会让消费者产生“换代”的需求。再就是“升级”,高端消费新增需求的占比在上升。这其中包含个性化的、弹性的需求,例如功能和款式的升级,使用体验的优化,更加彰显个性与特色等等。虽然这部分消费者规模不大,但是价值量比较高。最后是绿色转型的需求。过去很多家用电器耗电量大、碳排放量也比较高,而新家电性能更可靠,并且由于更加节能而可以更长周期地节约成本,从而减少维修和使用上的不便利。“以旧换新”可能会推动新一轮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互动,形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产品流动。例如城市中一些款式虽落后、但功能并不落后的家电可能需要升级替换,那么这些家电产品也不应被浪费,而应该促进城乡之间,甚至是在我国和周边国家之间流动。所以我认为,家电的生产和消费可以成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