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中后场,城市需要被赋予“新”的魅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近日,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支持部分城市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重点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更新”都是关键词之一。加快城市更新,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求。当前,大多数城市已经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有没有”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中后场,城市需要被赋予“新”的魅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目前来看,我国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负载能力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地方面对突发的极端天气、紧急灾害等特殊情况时,仍然会出现“看海”、交通瘫痪等问题;而不少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缺失或维护不到位等情况,时常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遭遇出行“障碍”。这些城市的“神经末梢”一旦“堵塞”,不仅制约着城市韧性的提升,更影响百姓安全健康、人民生活幸福。为此,要尽快补齐交通物流、防洪排涝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提升城市硬件水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补上城市生活污水管网短板
“里子”好才更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