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摆古论今”微博透露,北大官网公布校领导机构设置中存在11位校长助理,5位副校长等共计27人(2人兼任),引发一阵声讨,称“北大沦陷”,并评价说:“你们让胡适、蔡元培、严复,这些老领导汗颜啊!”学者称,高校行政化日趋激烈,去官僚化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广州日报》7月4日)
“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这是人们对高校“官场”的戏言。现在看来,北大官网上现身的“11位校长助理”倒是把这句戏言坐实了。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高校不但养活着众多领导,而且官场习气浓厚。
正因如此,现在的大学校长是由主管部门按照选择政府官员的标准来任命的,这必然使得学校校长职位严重行政化。如在发达国家,大学校长与副校长之间无所谓级别,副校长服务于校长。但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大学校长与副校长之间存在严格的级别差距,比如副部级与正厅级,或正厅级与副厅级,或副厅级与正处级。在这种行政化体制下,学校校长完全是学校的管理者与政治家一体化,他们既是教育家也是政治家。
作为教育家,其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才,发展教育;作为政治家,其目标往往是仕途上的发展。作为教育家,要求校长们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倡导民主作风;作为政治家,必然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因为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不得“对抗上级决定和命令”乃行政活动中的基本原则。由于这两重身份的内在冲突,必然导致校长人格分裂。
还有,现在许多大学校长把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只谓,有大师之谓也”挂在嘴边,可是他们热中的不是培养大师,而是建设大楼、扩校园这些“政绩工程”。为什么大学校长们热中“政绩工程”呢?因为大学校长们既是教育家,更是政治家。由于目前的官员考核制度往往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工程”,所以高校的管理者自然更关心“包装”和“标签”的价值而非“品质”。为什么他们言行不一?显然是教育家与政治家身份的内在冲突,导致大学校长分裂性人格。
一所学校要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学校校长埋头教育事业,而不是将教育事业作为个人仕途发达的手段。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校长群体埋头做事而不是心系仕途。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我国教育界的官本位制度,致力于建立以教育为本的制度,纯洁教育环境,让那些真正热爱并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们可以安心工作,“使校长不再去当官而是去做事”。唯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