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称,有望在三年内完善公务接待管理制度,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将公款大吃大喝行为纳入行政问责范围,强化监督和制约等。此前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议,通过立法手段,禁止鱼翅贸易,保护海洋生态平衡。(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10版)
人大代表建议立法禁食鱼翅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海洋环境,避免上演《海豚湾》里的血腥悲剧,因为没有买卖才能拒绝杀戮。但事实上,当鱼翅引入公务接待的餐桌,破坏的可不仅是海洋生态,更是权力生态。
连官员吃个盒饭都成新闻的当下,某些官员的嘴巴金贵到什么程度,可以想见。在奢华的公务接待餐桌上,摆放着的绝不仅只有鱼翅,各种高档菜品中,不乏牺牲环境代价烹制的美味。而这些菜品,一方面严重透支日益失衡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耗费着财政与政府公信。
避免“舌尖上的享受”沦为生态劫难,损害公平,必须明白:禁食鱼翅,未必能管得住公款消费的奢靡;只有刚性制衡与强效监督,才能在消减财政的浪费之中,让更多珍稀物种免于被屠戮。也就是说,禁吃什么不是要点,规范公款消费乱象才是关键。
鱼翅只是奢侈消费的一面镜子,禁止食用确能增益于生态保护,但若仅限于此,那谁也难保证,鱼翅之外是否会有其他“替代品”,如熊掌熊胆之类。若公款消费刹不住车,不会只是这些珍稀生物无法免于餐桌上的暴殄。归根结底,要切实保护海洋生态,还须拿公款消费的病原开刀。
应该说,此次国务院的箭头所指,并不只是“食用鱼翅”,将公款大吃大喝列入行政问责范畴,就颇显决心。当然,完善对公款消费的制衡,仍需细则和时间表。“三年内”的时限,虽提出了时间表,但距民意期待显然还有差距。尽管从提出到立法,尚需缓冲余地,可公众希望,公款消费治理上的“补漏”,能快些再快些。如果制度“补丁”总悬而未决,公款消费仍缺乏“管束之手”,那奢侈消费“殃及池鱼”几成必然。
禁吃鱼翅是可贵的一步,但这步子还能迈得更大。如果公款消费仍在“自我监督”里兜圈,毫无疑问的是,就算鱼翅有幸被保护,还会有更多珍稀物种被塞进权力的牙缝。与它们一齐被塞牙缝的,还有民脂民膏。所以,公权的救赎之路,还应沿着民意期许的方向,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