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多处天桥、高架桥底的平整地面,被密集的、突刺般三角水泥锥所覆盖。由于无相关单位出来“认领”,这些突兀的设施到底做何用,民众无从知道。有些市民猜测:这些水泥锥恐怕是城市管理者为驱逐流浪人员所设计的“逼迁”手段。(7月3日《南方都市报》)
水泥锥的功用最终是否契合民众的猜测,需要建造这“突刺丛林”的单位出面证实。不过,就附近市民所反映的情况以及显而易见的效果来看,这些桥底下的水泥锥确实让流浪群体难有立锥之地。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相信,管理者会想出如此不人道的歪招来驱逐流浪者,但查遍所有资料却很难为这些水泥锥找到合理的公共价值。
网上搜索相似设施发现:这种水泥锥丛林的灵感,恐怕正是来自于战场上的反坦克锥。但很显然,和平年代,城市没有必要设置此般缩小版的军事要塞,更何况是在犄角旮旯的天桥底下。那么,这种水泥锥又是为了阻挡谁呢?恐怕只能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民众了。
也有人猜测,水泥锥的功用或是防止市民乱停车。城市车位紧张,占道停车等现象也比较普遍,天桥底下确实有可能变成市民的停车场。但为了这个目的设置如此突兀的水泥锥,很显然不符合城市管理者的审美风格呀,在桥下的装上护栏、种上花木,岂不更能找到“花园城市”的感觉?犬牙交错的水泥锥丛林,有何城市美感?
作为民众,总是以最广阔的胸怀去体谅和理解公共管理者,但这天桥下突兀的水泥锥丛林,着实让人费解。尽管我们也不愿意相信,管理者会以如此不人道的手段驱逐流浪者的,但从一些城市整治市容,对待流浪人口、流动摊贩的手段和做派来看,这些水泥锥的功用恐怕要符合民众的想象和猜测了。
如果桥底的水泥锥真是为了驱逐流浪者,那么城市管理者的动机和手段也未免太让人心寒。为了构筑他们政绩想象中的整洁规范,不惜抛弃人性和人道,将流浪人口栖身的地方设置成险地和禁区,此举堪称毒辣,用心足见阴险。这难免让人忧虑:城市管理者连最起码的人性和最根本的人道主义精神都丧失了,那可以想象,在他们的治理下,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模样?不少城市治理的过程中暴力丛生,与良知泯灭和人性缺失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
流浪人口之于城市治理,不是难题,而是考题;不是敌人,而是权利的主体。如果城市管理者对流浪人口、流动摊贩等人群,以斗争思维去治理,那难免滋生暴力、无视人性。城市管理中的暴力悲剧,已经成为城市文明难以洗刷的耻辱,而设置在流动人口经常栖身的桥底的水泥锥,或再次将人道精神刺得鲜血淋漓。
城市主体是人,城市的灵魂是人性。广州天桥、高架桥下水泥锥引发民众的猜测,也引发了公众对城市治理思维和手段的再次质疑和拷问。对此,应该反思的不仅仅是广州的城市管理者,只有将管理思维从冰冷的政绩数据中解放出来,回归人性和理性。唯有如此,城市的光鲜华丽才不会建立在冰冷的人性废墟之上,城市的秩序才无须靠暴力和突刺来维系。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