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齐鲁晚报:“水泥锥”张扬着城市管理的统制思维

2012年07月04日 06:37   来源:齐鲁晚报   崔滨
    “水泥锥”的出现让一些城市管理者为所欲为的心态暴露无遗。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管理者会认为城市是属于自己的,为了自己的面子可以任意作为,而包括流浪人员在内的所有城市人群都只是被管制的对象。

    在广州白云区、天河区多处天桥和高架桥底,浇筑了水泥锥,有的水泥锥阵不仅锥头尖锐、富有杀伤力,而且存在时间已长达五六年之久。只是这些足以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症的水泥锥大阵,目前却没有一个单位出面解释原因。街坊称,这些地方曾经流浪汉聚集,自打有了水泥锥,流浪汉被迫迁走了。有工作人员表示,过去桥底聚集了太多的流浪人员,市政部门为防止安全隐患,在桥底建了水泥锥(详见本报今日A18版)。

    无论民众的猜测是否属实,流浪汉们的确是难以在布满“荆棘”的桥底栖身了。这倒真应了那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老话,只是,当广州市连流浪者的立锥之地都要无情剥夺后,这座以“开放”、“包容”著称的城市,该怎样向外来者诠释自己的善意?当然,广州也绝不会排斥那些能给他们带来资本或者提供就业的外来人员,他们只不过想用这种赤裸裸的方式表达对最弱势的流浪人员的反感。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流浪注定是人生的一种不幸。流浪人员更愿意停留在城市,仅仅是因为那里集中了更多的资源,更有助于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但他们通常衣衫不整,占用公共空间,又不容易管理,在过分追求市容整齐划一的城市管理者看来,这就成了一种累赘。

    联系到近日深圳拟推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将乞丐数量与城管考核挂钩,其政策的冷漠与水泥锥的冰凉“异曲同工”,背后无不体现着一种过度管理的倾向:这些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市容应该是一丝不苟的,市民应该是号令必从的,凡是有损城市整洁、不易管理的群体都应该被驱逐。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市民只能服从于城市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市民。为了追求整齐划一,原本多样的参差不齐的城市社会生态必然要遭到强制破坏,虽然被驱逐的只有流浪人员,但其他阶层未必就安稳无忧。

    对外来人口设立各种限制条件,用一种势利眼的态度对待外来人口,在一些城市并不罕见。城市流浪人员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必然首当其冲。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采取各种措施让流浪者有一个栖身之所,至少不能用筑水泥锥的带有暴力倾向的手段,逼迫流浪者无立锥之地。

    虽然,目前尚无一个部门出面认领这些水泥锥,但一些城市管理者为所欲为的心态已经暴露无遗。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管理者会认为城市是属于自己的,为了自己的面子可以任意作为,而包括流浪人员在内的所有城市人群都只是被管制的对象。这就颠倒了发展的逻辑,最终出现了以水泥锥驱逐流浪人员的怪现象。这值得所有城市管理者引以为戒。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