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水泥锥”张扬着城市管理的统制思维

2012年07月04日 06:37   来源:齐鲁晚报   崔滨
    “水泥锥”的出现让一些城市管理者为所欲为的心态暴露无遗。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管理者会认为城市是属于自己的,为了自己的面子可以任意作为,而包括流浪人员在内的所有城市人群都只是被管制的对象。

    在广州白云区、天河区多处天桥和高架桥底,浇筑了水泥锥,有的水泥锥阵不仅锥头尖锐、富有杀伤力,而且存在时间已长达五六年之久。只是这些足以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症的水泥锥大阵,目前却没有一个单位出面解释原因。街坊称,这些地方曾经流浪汉聚集,自打有了水泥锥,流浪汉被迫迁走了。有工作人员表示,过去桥底聚集了太多的流浪人员,市政部门为防止安全隐患,在桥底建了水泥锥(详见本报今日A18版)。

    无论民众的猜测是否属实,流浪汉们的确是难以在布满“荆棘”的桥底栖身了。这倒真应了那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老话,只是,当广州市连流浪者的立锥之地都要无情剥夺后,这座以“开放”、“包容”著称的城市,该怎样向外来者诠释自己的善意?当然,广州也绝不会排斥那些能给他们带来资本或者提供就业的外来人员,他们只不过想用这种赤裸裸的方式表达对最弱势的流浪人员的反感。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流浪注定是人生的一种不幸。流浪人员更愿意停留在城市,仅仅是因为那里集中了更多的资源,更有助于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但他们通常衣衫不整,占用公共空间,又不容易管理,在过分追求市容整齐划一的城市管理者看来,这就成了一种累赘。

    联系到近日深圳拟推出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将乞丐数量与城管考核挂钩,其政策的冷漠与水泥锥的冰凉“异曲同工”,背后无不体现着一种过度管理的倾向:这些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市容应该是一丝不苟的,市民应该是号令必从的,凡是有损城市整洁、不易管理的群体都应该被驱逐。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市民只能服从于城市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城市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市民。为了追求整齐划一,原本多样的参差不齐的城市社会生态必然要遭到强制破坏,虽然被驱逐的只有流浪人员,但其他阶层未必就安稳无忧。

    对外来人口设立各种限制条件,用一种势利眼的态度对待外来人口,在一些城市并不罕见。城市流浪人员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必然首当其冲。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采取各种措施让流浪者有一个栖身之所,至少不能用筑水泥锥的带有暴力倾向的手段,逼迫流浪者无立锥之地。

    虽然,目前尚无一个部门出面认领这些水泥锥,但一些城市管理者为所欲为的心态已经暴露无遗。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管理者会认为城市是属于自己的,为了自己的面子可以任意作为,而包括流浪人员在内的所有城市人群都只是被管制的对象。这就颠倒了发展的逻辑,最终出现了以水泥锥驱逐流浪人员的怪现象。这值得所有城市管理者引以为戒。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