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司法资源稀缺尤需职能优化

2012年07月03日 09:24   来源:法制日报   方斯远

  笔者最近获悉,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高级人民法院近年来受理民事案件数量逐年大幅上升,2011年最高院受理民事案件数创历史最高峰,达11867件。其主要原因在于,2007年完成的对民事诉讼法中审判监督程序的修订,将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上提一级,致使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院受理案件发生骤升。制度设计中的一些缺陷在司法实践中直接导致了法律实施效果不佳的现象已引起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的关注,目前已经再次启动了对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修改工作。

  全国人大于2007年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正,其中对民事再审程序进行了再次完善。次年,最高院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审判监督程序的修订,是为了解决“申诉难”,强化了再审程序“有错必纠”的制度功能,但是,重新设计后的再审制度功能却在实践中带来了新的问题,表现为法律修订以来申请再审案件数量的剧增、案件审理“翻烧饼”的情况屡见不鲜等等。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应当看到,法律修订将再审条件予以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并且在再审事由的设置上转向客观标准和程序性标准等举措,大方向应当说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出现的再审案件爆炸性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各级人民法院的职能不清,审级制度的功能在现实运行中未能充分发挥。

  笔者认为,为平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尊重法院职能的特点和规律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在修订法律、完善相关制度时进一步优化和调适人民法院的职能,对四级人民法院的职能进行更加清晰、明确的界定,以此为基础,才能将审判监督程序作为一种例外程序的功能发挥出来,从而充分发挥司法在法治国家运行中的应有功能和作用。

  尽管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省级高院有更好的条件,通过大量典型案件的对比与总结,在立法的初始制度框架下发展合理合法的具体裁判规则,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过多的再审案件带来的繁重审判任务阻碍了这两级法院统一法律适用职能的行使。从许多报道中也可以看到,省级高院的法官们不得不加班加点办理案件。在人员编制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法官投入较多精力办案,监督指导下级法院的精力必定减少。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有关制度的改革,科学合理安排最高院和省级高院的受案范围。一个可以考虑的改革方向是,结合多年来的审判实践,对民事诉讼法第20条、第21条进行限缩解释,使最高院和省级高院将审判工作重点放在有重大争议的二审和再审案件上,逐步淡化其受理一审案件的职能。另外,完善级别管辖制度,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法院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方面的优势。中级、基层人民法院从地理位置上说一般更加接近案发地,更加便于发现事实真相,更加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而且在以直接言词方式审理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而最高院、省级高院指导审判、统一全国或本辖区法院法律适用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基于此种考虑,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级别管辖制度,如对于标的额巨大但法律关系较为简单的案件,可以考虑淡化级别管辖中以标的额区分案件的标准,使更高级别的法院将精力集中于案情复杂的案件,实现繁简分流;不同级别法院各得其所,真正实现国家设立不同层级法院的初衷,尽力缓解不同层级法院职能混同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为最高院的审判压力减压,意味着省级高院与中级法院承担案件审判的压力,特别是再审工作压力会增大,这一点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再审事由来缓解。尽管民事诉讼法的修正与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将再审事由明确化,但是改革尚有空间。如“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基本事实”、“主要证据”等表述较为模糊。尽管审判监督程序解释对一些典型情形进行了非穷尽式的列举,然而列举事项之外的情形如何判断,难有定论。再加上审判监督程序解释第17条添加的兜底条款,增大了法院在启动再审中的自由裁量权。

  这些不足整体上导致了再审事由依旧缺乏明确性,是诱发当事人滥用诉权、再审案件剧增的重要原因。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将再审事由明确化并不意味着剥夺当事人的诉权,而是回归再审程序纠正严重错误的本质,并且激励当事人慎重考虑、权衡利弊使用司法资源的改良措施。

  法律制度的设计需要对各种价值、各方利益进行综合考量、审慎权衡,不能仅考虑单一的需求。应当看到,人民的诉讼请求与司法资源的稀缺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何在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依法纠错与维护既判力之间求得平衡,使司法工作让群众满意,应当是制度设计的着力点。只有正确对待依法纠错与维护既判力的关系,以法律修订的契机推动我国法院职能的优化与调适,才能完成《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所提出的任务,实现司法资源的最大化,让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充满信心。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闂備胶枪缁绘劙宕㈤弽顐ュС妞ゆ帒鍊荤壕濂哥叓閸ャ劍鈷掗柕鍫濈秺閺岋繝宕橀敃鈧崝婊冣攽椤斿搫鈧鍒掗崼銉︽櫢闁跨噦鎷� 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 闂備胶枪缁绘劙宕㈤弽顐ュС妞ゆ帊鑳堕埢鏃€銇勯幘璺轰沪缂佸倸娲ㄧ槐鎾存媴閸濄儳顔夌紓浣风濠€杈╂閺冨牊鏅搁柨鐕傛嫹 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ㄧ☉缁剁偟鎲稿畝鈧懞閬嶅Ω瑜庢刊濂告煥閻曞倹瀚� 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ㄧ矋鐎氭碍鎱ㄥΟ鍝勫笭缂侇噯鎷� 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 闂備胶绮〃鍛存偋婵犲倴缂氶柛顐ゅ枔閻濆爼鏌eΔ鈧悧濠囷綖閿燂拷 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 濠电偛鐡ㄧ划宥囨暜閻斿摜顩烽柛顐犲灮绾鹃箖鏌熸潏鍓хУ婵炲吋甯¢弻娑橆潩閻撳骸鈷夋繝纰樻閸欏啴骞嗛崟顖f晩闁兼亽鍎抽悿鈧梻浣告啞閺嬧偓闁靛牆鎳忛鍥倵閸偅绶叉い鎴濇嚇瀹曪綁寮撮悩鍨紡闂佽法鍣﹂幏锟� 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 婵°倗濮烽崑娑㈡倶濠靛绠熼柨鐔哄Т鐎氬鈧箍鍎遍幊搴綖閿燂拷 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 闂備礁鎲¢悷銉╊敄閸℃稑纾块煫鍥ㄧ⊕閻擄綁鏌i幇闈涘濠㈣鎷� 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 缂傚倷绀佹晶鑺ョ箾閳ь剟鏌℃担闈╄含闁哄苯娲、娆戠磼閵忕姵鏆�
缂傚倸鍊风粈浣烘崲閹寸姷鐭堢憸鐗堝笒缁秹鏌曟径娑氱暠鐞氭岸姊虹涵鍛牚闁稿孩澹嗙划顓㈡偄閸忓皷鎸呴梺绯曞墲椤ㄥ棛绮堢€n偆绠惧璺侯儐缁€鈧紓浣界堪閸庢煡濡甸崟顑惧亝闁告劏鏅槐顏堟⒑閹稿骸鍠曢柟鍑ゆ嫹闂備礁鎲¢悧妤呭Φ閻愬搫瑙︽い鎰╁€栭弳婊堟煕瀹€鈧崑鐐哄闯閻戣姤鍋i柛銉戝嫭鍎撶紓浣界堪閸庢娊寮鈧畷鐓庘堪閸涱垱顓婚梻浣告啞閺岋繝宕滃┑鍥ㄦ珷闁跨噦鎷�    濠电偞鍨堕幖鈺呭储閻撳篃鐟拔旈崘顏嗭紲闂婎偄娲﹀濠氬Χ閸︻厾纾介柛鎰ㄦ櫅閻忥妇鐥鈩冪【妞ゆ洏鍎抽埀顒婄秵閸犳捇鍩€椤掍礁濮嶆慨濠傤煼椤㈡岸宕卞▎鎴犲炊闂備礁鎲¢悧妤呭Φ閻愬搫瑙︽い鎰剁畱缁€鍡樻叏濮楀棗澧撮柟鍓插墰閳ь剙鐏氬姗€顢栭崨顖滅當闁逞屽墮闇夋繝濠傚枤閸庡繐鈹戦鎯ф灈妤犵偛绉归崺鈧柨鐕傛嫹
濠电偞鍨堕幖鈺呭储閻撳篃鐟拔旈崘顏嗭紲闂婎偄娲﹀濠氬Χ閸︻厾纾介柛鎰鐎氾拷 闂備胶绮〃鍛存偋婵犲倴缂氶柛顐犲劚缁犮儵鏌嶈閸撶喎顕i悽鍛婃櫢闁跨噦鎷�   濠电偛鐡ㄧ划宥囨暜閻斿摜顩烽柛顐犲灮绾鹃箖鏌熺€电ǹ浠﹂柣鎾亾闂傚倸鍊搁崐浠嬵敊婵犲啰鈹嶅┑鐘叉搐缁犳帗銇勯弽銊р姇缂佺姵鐩弻娑㈠棘閸涱偄鈧倝宕崨瀛樼厱婵炲棙锚閻忋儵鏌i敂鍏煎(10120170008)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閸︻厼鍨濋柤鎼佹涧椤曢亶鏌eΟ鎸庣彧閻忓骏绻濋幃宄扳枎韫囨棏妫為梺璇″灠椤︾敻骞婇悙鍝勭<婵犲﹤瀚悰銉╂煟閻樿精鍏岄弸顏嗘喐閹峰苯鐨洪柟椋庡█閺佹捇鏁撻敓锟�(0107190)  濠电偛鐡ㄧ划搴ㄥ箖娓氱櫃濠电姰鍨奸鎰板箯閿燂拷18036557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濠电偛鐡ㄧ划鐘诲礈濞嗘挸鐭楅柡鍥╁Х绾鹃箖鏌熺€涙ḿ绠橀柡鍡樻煥椤法鎷嬬憴鍕伓11010202009785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