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里,人们总喜欢用与钱相关的东西,替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标价。我们不能说这种标价形式不好,但是这种标价形式用的太滥,终归不是一件好事。
日前,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2届不同专业大学生签约质量分析》,以2012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2011年9月开始直至毕业前夕,跟踪调查求职与进一步发展计划。调查收回有效答卷17719份。调查表明,相比于文科生,工科类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更高。(6月30日《重庆晚报》)
麦克斯的这份报考,也许是旨在说明在专业与收入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可是,这样一份报考对大众而言,不仅不能引发大众对专业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思考,反而会成为大众评价专业优劣的一份佐证材料,让更多的人在帮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会鼓动或是强迫孩子去学习孩子并不喜欢的工科专业。最后,孩子被迫变成了为收入而学习的机器,学校也成了不伦不类的职业培养所。
学生选择专业,本应该以兴趣爱好为主,直接的利益回报为辅。在中国,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倒成了直接的利益回报为主,个人兴趣爱好为辅。没有兴趣的学习枯燥而又乏味,这很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获得快乐。虽然有些学生能咬着牙坚持学习,但是在获得自己学习预设的利益回报之时,便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强劲后力。时间久了,这些原本十分有前途的学生往往没太多的建树,几乎全部蜕变成了所谓的“平常人”。
很多人在选择专业之时,比较看重直接的利益回报。其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功利思维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在传统中国,有很多人为拯救天下苍生而读书,而更多的人则是为了“颜如玉”、“黄金屋”而读书。人希望自己拥有娇艳的妻子、富足的生活,本是无可厚非之事。可是,一个人只为这些东西而活,忘记自己还应该拥有更崇高的追求,充其量也是个精致的酒囊饭袋罢了。而这种功利化的思维,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把人的追求群体化;而这种功利化思维的最大弊端,则是容易把人的追求给矮化成为简单的欲望追求,把可塑之才变成碌碌之辈。
客观来讲,专业本身并无绝对的优劣,只是教育资源向某些专业倾斜过度,给人造成一种专业也有优劣之分的感觉。中国人习惯把直接的利益回报作为选择专业的重要标准,其一,这是受了中国功利思维的影响;其二,与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也有着脱不了的干系。政府通过许多行政措施,将大量的教育资源向工科框架之内的专业倾斜,导致文科专业整体上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很多人在报选专业的时候,宁可选择自己不喜欢但财大气粗的工科类专业,也不愿意选择自己喜欢却又穷得寒酸的文科专业,就与这一方面的因素有关。
其实,专业优劣不能完全由专业日后能带来的收入高低来决定。如,有些专业只是暂时很冷,说不定过上一段时间便会变成人们专业。又如,一些专业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是只要用心研习,很容易拿出一些骄人的科研成果。专业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是在不同环境之下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而已。人们在选择学习专业的时候,千万不能只用收入高低来判断专业优劣,最好能多几个角度去判断具体专业的价值。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