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全局意义

2012年07月01日 07:01   来源:解放日报   厉无畏

 

思想者小传

  厉无畏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兼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等。曾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1项,2007年获全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2011年撰写的《创意改变中国》获全球文化产业学术专著“思想驱动奖”。编著、译著有 《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创意产业导论》、《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等20余本,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200余篇。

  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萌发的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新的浪潮。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文化创意产业一枝独秀,成为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其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受到政府、企业的重视和追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新举措。文化创意产业蕴涵了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丰富内容,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文化创意已经不局限于产业层面,而是与区域发展有机融合,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的方向推进。

  促进经济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不仅是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是经济实现加快发展的新战略,而且已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创新型业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对加快经济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数据显示,当各地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同时,创意产业则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地方创意产业增速普遍高于当地经济增幅。在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复苏,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引领经济复苏的新战略。比如,美国经济中心纽约在金融危机前以金融(Finance)、保险(Insurance)和房地产(Real Estate),即FIRE为支柱产业,2005年上半年FIRE产业占纽约所有产业中工资支出的84%。由于FIRE发展过火而失控,引发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纽约吸取教训,转向以智力(Intellectual)、文化 (Cultural)和教育(Educational)为代表的ICE产业。目前,美国整体经济也在从FIRE转向ICE,后者也包括信息(Information)、创意(Creative)、能源和环境 (Energy &Environment)等领域。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不难发现,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不仅是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是经济实现加快发展的新战略,而且已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任何一场经济危机发生之后,总需要由创新带来突破,由发现新市场战胜困难。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工业领域率先突破、力挽狂澜;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IT和内容产业异军突起,逆转了经济下坡路;2008年的金融危机,文化创意产业逆势崛起,不但成为化危为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创新战略,也为大中华地区开启了一条走向创新的发展之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在“中国制造”的盛名之下,要清醒地认识到低端制造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目前我们正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环境资源等瓶颈的约束,中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一场转型和升级的严峻考验。大中华地区要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改变“中国制造”之困境,唱响“中华创造”之品牌,加快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新跨越。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来看,文化创意是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倡导开发人类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家软实力,强调创意和创新,强调把文化、技术、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有效地推动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创新。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来看,大中华地区通过文化创意的发展,产业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香港特区政府为优化经济结构,全力支持创意产业,目前创意产业已成为香港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以设计产业为例,2005年到2010年间,其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增加近3倍,同期就业人数增加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往往不再满足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更关注商品中的观念价值,即其中被注入的文化要素。文化创意产业正是通过观念、感情和品位的传达,赋予传统意义的商品某种独特的“象征意义”,提升其文化附加值,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化消费,并加快促进消费增长。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创造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在促进消费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比如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就强调,要通过发展创意生活产业,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倡“把生意做成文化”,创造出具有文化品位和情调的创意生活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还在精致农业、休闲生活等领域积极与大陆合作,大大地拓展了产业消费的市场空间。

  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创意精品的传播影响远大于说教式的宣传,优秀的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知识,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只有提升创意转化力,才能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并借势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文化濒临灭绝,而文化创意产业利用高科技和多媒体等创新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延续下来,既有效地传承,又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所创新。中华文化是大中华地区共同的情感记忆、精神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推动大中华地区文化创新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的整体提升。

  中华文化创新力的提升,是基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包容性吸收,以及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性转化。传统文化只有在创新中传承,才能得到发扬光大。大中华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创意性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赋予现代阐释,使其在服务当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这种融合性不仅体现在产业运作上,还体现在对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重新编码和整合上,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价值创新,进一步优化中华文化基因。为此,我们应以包容和开放的胸怀来吸纳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扩大国际文化创意的交流,从而拓展创意空间、提升创新能力。

  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宝库,只有提升创意转化力,才能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并借势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性转化。比如 《花木兰》、《功夫熊猫》中的人物、动物原本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生物资源,但却被创造力强大的好莱坞所开发和利用,成为美国人获取财富的资源。以美国的梦工厂《功夫熊猫》为例,导演花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使整部电影充满了中国元素,《功夫熊猫2》全球票房高达6.5亿美元,其衍生出来的产业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后续效应也在持续发酵。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文化创意精品的传播影响远大于说教式的宣传。优秀的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知识,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美国就是通过好莱坞电影向全世界传播美国精神和价值观,从而成为文化强国的。比如3D电影 《阿凡达》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其DVD热卖4天销量670万张,创收1.3亿美元。观众之所以乐意观看,是因为“保护生态”的主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吸引眼球的宏大叙述中渗透进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观众在无形中接受了。同样,韩国也是通过文化影视,形成“韩流”,推广韩国产品和价值理念。

  那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展示其独特魅力呢?不二法门还是要借助现代高新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改造传统文化的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促进传统艺术样式的升级换代。比如传统舞台美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形成的视觉效果使人目不暇接,由此创新形成的实景文化旅游演艺节目吸引了众多游人,各地游人纷至沓来。以有“上海演艺产业名片”之称的《时空之旅》为例,从2005年9月首演至今,天天上演,演出场次近2000场,票房过亿元,其成功之处是在传统杂技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声光音响技术,融合现代音乐舞蹈,并打出“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的主题,巧妙融合各项艺术元素,营造出绚丽的多媒体效果,实现了“艺术与技术共融,传统与现代对接”,让人震撼于现代高科技和文化结合的魅力。

  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美学符号的诠释,既塑造了区域文化的个性,也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意产业与旧城区改造形成有机互动,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一方面,通过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可以避免城市文脉的中断,使得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洋、经典与流行在这里的交叉融会,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给人以城市的繁华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和时代的生机感;另一方面,孕育了新的产业业态,避免了产业的空心化,对城市经济的更新和持续发展,以及就业率的提高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海目前近10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2/3都是由20世纪中期上海工业大发展时建造的厂房、仓库改造而成,比如M50、8号桥、田子坊、红坊等。又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百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而澳门特区的望德堂区仁慈堂婆仔屋最近经重新改造也成为创意产业区,这些文化创意空间将为澳门吸引更多的游客。

  加深交流合作

  利用中华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能够使大中华区以鲜明的文化特征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又能增强区内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共享共赢,还将加深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大大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为大中华区域同胞谋福祉,为两岸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大中华区域具有共同的文化母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又能促进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感,加深友情;另一方面还能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文化与经济双赢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合作共识。

  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七届的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将经济和文化作为重要研讨议题,历届论坛到现在已经获得了100多项的共同结论和共识,为文化、交通、旅游、金融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双赢的机会,在第七届论坛上形成的“共同建议”中,把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重要合作内容,提出继续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出版物贸易、版权贸易及影视业合作,加强技术合作与项目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华文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展交流合作管道,加强业务往来和沟通协调,并探讨市场准入与通路议题,增强两岸文化产业实力。在合作共识的基础上,近年来台湾和大陆的许多城市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合作关系,不仅满足了台湾的投资需求,还将台湾的美食文化、声光数字、动漫世界、时尚品牌、游艺购物向大陆推广,从而推动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和平发展。又如香港资讯丰富,高新技术的研究能力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许多香港高科技企业将厂址迁移至营运成本较低的内地,并以内地著名高校的人力资源为强大后盾,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文化是大中华区域血脉相连的纽带,如果说经济合作像手携手,文化交流就是心连心,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了经济和文化,其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大中华区域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利用中华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能够使大中华区以鲜明的文化特征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又能增强区内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比如,香港出品的华语卡通动画片《麦兜响当当》,以麦兜母子俩的经历为线索,幽默风趣地反映了港人北上的辛酸,片中所折射出来的公正、至诚、仁爱、孝悌、信义等儒家价值理念,因为大中华地区的观众对这种儒家价值理念具有认同感,使得该片广受欢迎,无形中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从文化层面看,大中华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彼此间文化的认同与合作。比如,“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 “和谐”、“和睦”、“和美”、“和顺”、“和悦”等的创意发展,既可以加深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也有助于强化中华文化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从产业层面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开辟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新路径,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大中华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无裨益。比如,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台湾文化创意人士驻扎,从事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产业,“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落户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大中华地区共同打造的“妈祖文化旅游圈”项目启动,“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两岸艺术品交易中心”也在厦门建设,等等,这些均有利于大中华区域内部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具有互补效应的中华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提升国际形象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中华牌”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够提升大中华地区的制造业和产品附加值,还能够输出中华文化品牌,形成持续的区域竞争优势。

  我们自豪于祖先的创造,使大中华地区拥有积淀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我们可以挖掘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推陈出新,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活化为财富金矿和精神乐园,造福中华民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将丰厚的中华文化遗产转化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在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贡献应有的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以全球的视角、时代的眼光、创意的手段演绎大中华区域的国际形象,围绕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用世界语言叙述中国故事,用创意建立起鲜明的中华文化形象识别体系,包括理念识别(mindidentity)、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实现中华文化形象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认同度。

  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国际分工正面临着大调整、大变革,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日渐成为提升区域软实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法国学者马特尔说过一句话: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各大国之间为了国家利益已然不复动用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手段,而是通过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时尚服饰、餐饮、媒体等各种文化创意产业的手段展开博弈和竞争。比如美国通过销售好莱坞大片、米老鼠卡通、百老汇歌剧、NBA篮球,以及星巴克、麦当劳、可口可乐等传播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大中华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中华牌”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够提升本区制造业和产品附加值,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其意义还在于能够输出中华文化品牌,形成持续的区域竞争优势。

  必须强调的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品牌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其所体现的品牌文化之间的竞争,品牌正主导世界财富的分配。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品牌大国,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创新的态度,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世界级品牌产品,在引领消费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创意人才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文化形象体系中的重要标识。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前CEO乔布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等,都已成为美国国家创新文化的形象符号,其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巨大,在他们的背后都形成了消费忠诚度高的“粉丝群”。因此,鼓励创新创意企业发展,培育和推广大中华地区的“乔布斯式”人才,应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举措之一。除了重视推广上游的创新创意专业人才,还要注重发展下游的策划、咨询、中介、营销等创意服务人才,只有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链,才能有效加快实现中华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才能为中华文化创意人才集聚起“国际粉丝”。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