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三学生,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几率最大差别是288倍!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个可以上北大,其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广东考生的37.5倍……(南方都市报 6月29日)
每逢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后,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拷问已经成为高考逃不出的质疑,正如一些考生看开后的笑谈,“教育公平是个笑话,不能认真,认真就会中枪,中枪难免受伤”。一名高三考生,在不同的省份,考上名校几率最大差别居然达到288倍。面对这样的数据,我想我们才读真正读懂教育公平是个笑话的“寒意”。
“教育公平”是个热词,这个词汇一直出现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声浪中,一直出现在教育机构的口口声声中,甚至在当下,“教育公平”又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被剖析与解读。然而,对于一年一度前赴后继的高考考生而言,这个热词背后却依旧是一股无可奈何的“寒意”。教育公平作为教育事业的良心所在,却成了教育的硬伤,这是极为不正常的现象,教育公平不能只是一个虚幻美好的“乌托邦”。
“少年拼搏十二载,不及帝都脚下生”,类似于这样戏虐的言语中夹杂的是一种无奈的悲愤。同样一所的知名大学,录取一个考生却在不同的起点上,不是相差无几甚至是天壤之别。在北京四百多分不到五百,也许就能上一所不错的本科院校,而这个成绩放到河南、山东、安徽这样的省份根本上不了本科。差距是有,但是让人无法容忍的是这种天壤之别,不同区域上同一所的大学的几率居然达到了几十倍,甚至好几百倍。
类似于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国内知名院校其录取率表现出的区别对待,难免让非本地考生愤愤不平,面对“大学地方主义”盛行,教育“城市化”肆虐,教育公平成了一厢情愿的“乌托邦”之梦。大学是谁的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背后则是教育公平的落脚点,好的教育资源应该是全民所有的,可国内许多名牌大学都被烙上了所在地城市的印记,即便考虑城市建设对高校的贡献,给与一定的倾斜待遇,但这绝不能成为割据一方的借口。
很明显,以地区差异为依据的高考户籍制度是教育公平的罪魁祸首。山东、河南的考生成绩若是换上北京和上海的户口,那将是怎样的壮观华丽。但是,命运仿佛从起点上就注定了不公平,这种不公平造成了太多的命运差距。有位河南的农民工和施工现场的工程师聊起来,他们居然是同一届高考的考生,河南考生五百多分落榜了成了农民工,北京考生考了四百多上了大学后来成了工程师,命运就是如此迥异。高考造成这样差距的人生,不能不让人寒心。高考户籍制度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诟病而饱受质疑,取消高考户籍制度的声音越发强烈。
在这样的高考制度之下,高考移民成为一种奇独特的现象,为的还是钻这个本来就不合理制度的空子。尽管高考录取率节节攀高,但是先进的教育资源不仅没有普及反而越发收紧。上一所好大学是每一个考生追寻的梦想,这种梦想本应该通过纯粹的自我奋斗来争取,却被人为的画上了等级之分。地域性限制造成的差距让一些省份屡屡受难,当地官员不得不走出去推销自己的考生。而这些现象,都是高考公平竞争不应该出现的一幕。
高考户籍制度改革何去何从,如何打破知名院校的地方保护主义,甚至是如何均衡教育差距造成的教育不公,希望高考改革能及早实现教育公平这个教育的基本良知。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