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三公经费被捂成公款吃喝同义词

2012年06月29日 06:42   来源:西安晚报   曹林

  审计数据公布,“中科院以项目名义发近亿元福利”之类的丑闻,引发新一轮舆论对政府乱花钱的质疑。国家审计署相关官员表示,目前“三公经费”概念不够清晰,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公款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义词。(6月28日中国政府网)

  三公经费,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政府运行,总会有成本,行政运作,总会有开支,公务员履行公务要吃饭,执行公事需要用车,考察和调研需要花钱,这些就是政府的行政开支。可本身很正当的、支撑政府运行所必须的行政经费,显然已经被污名化和妖魔化了,提起三公经费,公众总会义愤填膺地以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代称。

  审计署官员将这种误解归咎于公众,认为责任在于“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显然是打错了板子怪错了对象。公众恰恰是这种“误解”的受害者,是无辜的被误导者。这种误解,显然来自政府部门对三公经费有意无意的遮掩和模糊化,不透明无阳光的花钱体制,使本身正当的三公经费都变成了见不得人的“公款吃喝”。

  阳光的消费,需要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来体现,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细化每一笔三公经费支出,人们自然不会将三公经费等同于公款吃喝。可如果经费缺乏透明,纳税人无从监督,而媒体又不断地曝出天价公务接待、公费出游清单、公车私用泛滥之类的丑闻。看不见清晰的预算决算,却能看得见大吃大喝,公众当然会根据常识、经验和逻辑将所有三公支出都想象成公款吃喝。

  公众还会合理地怀疑,如果每笔三公消费都是正当的,为什么这么遮遮掩掩?细致地公开每一笔花费有什么技术障碍呢?发达国家能够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可以轻易自证清白的事情,却弄得不明不白,原因只可能有一个,就是本身不明不白。如此,就别抱怨公众的误解了。

  政府部门无法以“部分甚至多数是必要的支出”来证明所有三公经费都正当,只能以透明细化的数字,由公众去判断正当与否。三公经费不是公款吃喝的代名词,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若刻意、故意地遮掩,只会将这一简单问题复杂化。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