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国际在线报道: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7日在北京说,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简称“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
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表示这样的数字显然是小数点错位才出现的。其实,“三公”无所谓少,因为越少越显示政府的廉洁效能。但也绝对不可能出现极少或者负数的可能,毕竟,没有背着钱袋子来填政府“三公”这个窟窿的官员,也没有“倒贴”来上班的公务员,因此说,对于三公“太少”的担忧当然就是多余的。
但是,“三公”是有所谓多的。93.64亿元人民币当然就是一个极其谦虚的缩水数字。网友质疑的小数点错位说恐怕未必符合事实,但财政部的这个数字在全国要求“三公”公开透明节俭的大舆论环境下,当然就可能掺有水份——不可能有公仆说自己花多了公款,而只可能出现公仆说自己用钱用得极少,这就是不足百亿元的“三公”公开数字经费受网友质疑的根源。
解决公众质疑的对应之策其实也极其容易做到,那就是引入监督机制,让人民群众参与“三公”审计参与“三公”经费数字的统计,当然还可以引入社会专门统计机构来完成这种“三公”数字的统计。而最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监督、第三方专门机构负责、政府部门配合的监督机制,如此统计出的数字才有最终的说服力,否则这样的数字永远都是自说自话。
谢旭人指出,中央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而这仍然无法避免各部门自说自话、自证清白的弊端。本部门向另一个专门部门提供车辆数出国团组数及人数,想造假只是笔端生一支假花的问题,想写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人从机场、出入境管理部门那里拿数字,那这样的数字又有何用呢?因此说,引入群众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而省级政府在两年内公开“三公经费”。这样的泛泛而要求不知道阻力何在?要想改革,三五个月完全可以完成,而不想改革,再有三个两年也会最终“黄”了。而“两年内公开”的泛泛而要求,恐怕就是另一种“难言之隐”之下的纵容。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