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 让人左右为难

2012年06月25日 07:57   来源:武汉晚报   林坤

  近日,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放榜。1300多年的科举文化积淀,让“高考状元”成为人们绕不过去的心结。尽管教育部连续数年三令五申要求各地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不要公布成绩排名,但得到的效果却是“越禁越火”。昨日中国青年网就刊出《今日话题》“高考状元怎样炼成的”,列举贵州、吉林、甘肃、四川、北京等多地状元成绩及专访,可谓已然进入了“状元时间”。

  有的状元正开始属于自己的风光,但有的“状元”却很受伤。四川自贡的高三学生林浩然22日曾被误传为682分戴上了状元的帽子,结果查分以后只有615分。在之前的记者见面会上,他不时面露微笑,侃侃而谈自己的经验;而后却不愿再面对媒体。班主任甚至觉得应该去核查分数。但我相信,这个“乌龙”事件只是一段小插曲而已,尽管不是只有高考状元才有学习心得可谈,但显然他们更值得被推荐,他们的学校和老师也更值得信赖和托付。

  其实我倒觉得宣传高考状元没什么原罪。无论做广告也好、做招牌也好,这样的行为应视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它既是小中高应试教育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为什么难出大师”的肇始。媒体与社会的热烈追捧,恰恰是最自然的反应,若真没人炒作、公布,倒显得格格不入起来。“一朝考中天下知”,这是金字塔顶端那部分学子应得的,他们把考试这个游戏玩得很棒,同时也赋予了游戏巨大的合理性。这正是教育部的禁令管不了、也没有真心去管的根源所在。

  如今,教育和成才并非同一个进程。由高考制度建立起来的向大学输送人才的分流机制,支撑着大学向社会提供合格成员的选聘机制。按道理,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人们可以通过双向选择寻找到最合适的。工作本无高低贵贱,对人才分类也不该人为地分出好中差,培养人们自由地发展智慧和技能,才是教育的本意。可惜应试教育必须用谁第一、谁最后的排名法来进行激励才能持续,这就使得人才的分流不可避免地变得势利,使得教育机构靠拥抱赢家抛弃输家来发展自身。而高考状元们,无疑是我们的教育最拿得出手的功利化成果。因为再往后,就全凭市场优胜劣汰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