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呼唤担当回位

2012年06月19日 10:54   来源:   刘杰

  “同学们,考虑到大家的安全问题,现由学院规定所有没签署就业协议书的同学不得离校实习,否则按缺勤处理。5月前没有签约的同学,将没有论文答辩资格。”收到班长发来的短信,南京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四学生陆虹犯了难,学校的“限离令”让她想回家乡找一份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愿望落空了,如果不能尽快找到工作,就不能毕业。(6月18日《 中国青年报 》)

  大学生毕业总归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接受社会需要对自己所学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检验;同时也为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养家糊口积累财富。可见,大学生能够找到一份既能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特长、又有不菲收入的理由职业,对本人、家长、学校、用人单位是多赢的结果,也是各方所期待的。

  然而,事与愿违,事实却不尽如人意。报道中涉及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学校为了签署就业协议书, 竟然违返教育部的规定,不顾学生的主观愿望和择业去向,像处理商品一样搞批发推销和用人单位签署协议书。甚至公开纵容大学生弄虚作假,在心灵上说谎。这样做的结果,从诚信来看大学生就毕不了业。同样不能小觑的是,高校为了生存和生源,竟然强制捆绑学生,导致有的大学生“被就业”踏入社会后,转户籍难,转工作岗位难,因为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大学生在“口袋户口”的笼罩下,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很难得到保障。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有报道说,目前,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700万,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岗位的就更多,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然我国的教育、人事和财政等等部门,千方百计广辟渠道,如“三支一扶”、青年志愿行动等,还有每年组织的人才交流会等,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和提供就业岗位。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博弈,大学生就业弊端很多。再加上户籍和人事方面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仍有很多的大学生只好望“职业”兴叹。

  大学生能够找到理想的职业而非“被就业”,高校的担当不能缺位。为大学生创造条件就业,高校应该尊重大学生的选择权利,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个人意愿出发,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找工作,并且竭尽所能开辟“绿色通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需要的一切援助。切不可把大学生当作发财要挟的对象而丢弃高校应该遵循的教育道义。其次,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所说专长和发展潜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择业规划和设计,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求职方向。再次,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有关部门,要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给予大学生最快捷,最直通的服务,不能附加任何利益条件,消弥大学生走出被就业或者是毕业了也就失业了的现实焦虑困境。(刘杰)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