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京昆演员史敏、张军联袂试演“革新版”《牡丹亭》以后,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同反响,几家上海报纸报道了著名昆剧名家蔡正仁、张静娴两人对该演出的批评,而且措词尖锐、态度直率,为近年来所少见。
史敏、张军是上海当今京昆舞台出色的演员之一,原本以为他们此次联袂亮相会引发轰动,不料却引来前辈艺术家的批评。事虽出乎公众意料之外,但我认为对上海戏曲界而言,是好事、喜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近年来艺术批评实在太少了,而真正说真话的批评,更是凤毛麟角,炒作多、捧场多,有的戏故事也编不好,演员表演平平,但新戏“发布会”一开,马上就见大篇幅叫好文章;而说真话的评论文章既无处发表,也已无人愿写。艺术是需要靠真知灼见的批评(包括赞誉的评论)进行引导的,若没有了真正的文艺批评,艺术还如何进步?近年戏曲不景气,观众逐渐远离剧场,没有好的批评促进戏曲发展,未始不是一个要因。
蔡正仁、张静娴两位名家的直率点评,话讲得还是很中肯的。张军还是蔡正仁的爱徒,恩师艺术上批评后辈,应该完全是出于一种关爱,是一种对年轻一代真正负责的精神。何况,这台《牡丹亭》也许真有该批评的地方,如舞美、灯光、道具等对演员是不是喧宾夺主了,这可是戏曲的大忌。蔡正仁先生对后学进行批评,体现出一个老艺术家对昆曲艺术的忠诚和守护精神,所以我很赞赏蔡、张两位直言的精神。
从艺无止境的角度讲,蔡正仁、张静娴的批评是否就是金科玉律?恐怕也不必这么看,因为这毕竟只是两位年长艺木家的个人看法,艺术上的意见是可以切磋、探讨的。所以,假如有了蔡、张的批评,又有张军、史敏的申辩甚至反批评,我觉得戏曲界就可以更加活跃起来,促成一种好的风气。此次张军、史敏的《牡丹亭》,据说有些年轻观众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要求更时尚化,这是年轻一代人审美观不同,恐亦不能简单地说观众“不懂”昆曲。昆曲的示范、继承演出一定要循规蹈矩,但有的商业演出稍为突破也是应该允许探索的。此次张军他们这么演,可能是体现了导演的艺术理念。顺便说一下,艺术是无止境的,即使是蔡正仁这样的大艺术家,他的表演也并非十全十美,例如他过去在演《长生殿》时,在表演动作上过度渲染风流情种唐明皇的“老态”,就是可以商榷的。所以,我不主张媒体称某人是“国宝级演员”,这一方面会压制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有些人恐怕还没到那个份上。老一代艺术家从年轻演员那里吸取艺术营养也是常事,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就是向姐妹剧种后辈那里移植来的;越剧艺术家傅全香就对我说过,她演戏时就从年轻学生陈颖那里借鉴动作、眼神。所以,我希望张军、史敏两位受到批评后不要有压力,如果认为自己的创作理念正确,也不妨坚持,媒体也最好给他们以反批评的空间。
不论怎么说,蔡正仁能如此公开直率批评学生,精神可贵,这比一味说好、一味“护犊”更有益。张军的路还很长,近年赞誉很多,有的可能过头了。蔡先生这次给点批评,是一种清醒剂,相信张军能够承受。同时,我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把上海的文艺批评真正发展起来,多一点真话,少一点炒作,在全国艺术界带个头,其意义就更不在于一台《牡丹亭》的得失了。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