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校庆也是反思日

2012年05月30日 10:24   来源:东方网   汪长纬

  校庆年年有,惟今新风多。

  5月16日—20日,是素以建筑工程闻名遐迩的同济大学庆祝建校105周年暨工程教育100周年的“校庆活动周”。这个“活动周”热烈而简朴,没有铺张浪费的迎宾排场,没有庆典大会的喧嚣造势,没有明星大腕的推波助澜,就连素以校领导为主角的包括讲话这样的活动都取消了,取而代之的主角是全体普通校友,即使校庆晚会也全是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5月20日如期举行的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忠实践行了早已万众瞩目的对校友接待“序长不序爵”的新规,对70岁以上的校友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庆典上司仪最先介绍的不是高官显贵,而是分别为民国时期入学、如今已95岁和93岁龄高龄的两位最年长的校友。联想到去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不设主席台,一时间真可谓校庆新风扑面来。

  扑面而来的新风是什么?当然是是尊师重道、尊崇学术之风;是求真务实、倡导科学之风;是节俭质朴,摒弃奢靡之风,总之,是张扬大学精神之风。其实,这些新风在一定意义上表明,校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庆典日,也是一个反思日。南京大学接待校友“序长不序爵”,何尝不是对以往校庆中习以为常的“序爵不序长”的反思呢?同济大学不办庆典大会,不请明星大腕,何尝不是对一些校庆奢靡铺张,动辄开支数百万、上千万的反思呢?取消了以校领导为主角的讲话等一系列活动,连校庆晚会也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又何尝不是对到底谁是学校主体的反思呢?至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庆连司空见惯的主席台都取消了,更可以看着是对校园官场化的疏离与反思。

  其实,对于我们的高校而言,值得反思的事情远不止这些。经历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和红专大辩论,经历过“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两个面向”不同方针的贯彻,经历过“知识越多越反动”、把著名教授打成反动权威关过牛棚、白卷英雄上大学、工农兵管大学的荒诞岁月,经历过教育产业化的实践,经历过钱学森振聋发聩的“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六问,我们的高校已经为探索研究与反思准备了异常丰富的素材与资源。

  其实,校庆如同一个人过生日,不过是一个时间节点而已,但又与人过生日不同。一个过90岁生日的人,尽管亲友们奉上“福如东海,长命百岁”的美言,但他自己却明明白白地知道离那个日子不远了。可学校不一样,是吃了长生不老药的,即使20年、50年、100年,也不过是万里长征迈出了一小步或几小步而已。所以,如果能借校庆之机盘点一下过去的得失,吸取一些教益,展望一下未来,以许能更好地扬帆出航,奔向更加光明的前程。实事求是地讲,任何一个学校几十年、上百年办下来,不可能尽是辉煌与荣光,也会有暗淡与苍白;不可能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也会有失街亭、走麦城。可惜就像极少有人趁过生日之机反省自己的过错一样,也鲜有高校借校庆的节骨眼反思失误。其实,如能借机总结一下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如能认真思索与并回答一下“钱学森之问”,这样的校庆恐怕比单纯地摆成就、讲荣光更有实质内容,也更有意义。须知,总结失败的教训,便踏上了成功的征程。无怪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在60年校庆讲话时强调:“大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缺少思考的精神和反思的勇气。”此话掷地有声啊!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赞同济大学校庆的“三不”    2012年05月17日
  • ·微博提前曝光南大校庆纪念邮票    2012年05月02日
  • ·南大校庆接待 将按"序长不序爵"    2012年03月05日
  • ·大学校庆,太多了还是走偏了    2012年02月16日
  • ·大学校庆何以为“排序”所累    2012年02月0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