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赞同济大学校庆的“三不”

2012年05月17日 13:27   来源:东方网   缪迅

  本周,同济大学迎来了建校105周年暨工程教育100周年,同济大学宣布,于5月16日至5月20日以“校庆活动周”形式举行热烈而简朴的校庆,不办庆典大会,不搞铺张浪费,不请明星大腕。以校领导为主角的讲话等一系列活动取消,主角将是全体普通校友,学校的一系列重要设施也将向市民免费开放。

  笔者由衷地为同济大学105周年校庆活动的“三不”等做法叫好。好在哪?至少好在以下三点:

  一是体现了大学“学术至上”的精神风格。同济大学是一所以土木建筑等工科为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其培养出的卓越人才和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需通过办校庆来“浓墨重彩”地宣扬的。而在校庆之际,举办诸如学科前沿协同创新论坛、卓越环境工程师培养校友座谈会、中意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等,既可社会公众的心灵得到科学雨露的滋润,又能让同济人的创造活力在校庆之际展现出来。

  二是不搞铺张浪费,不比铺张、比阔气、比贵族气,让校庆办得实实在在,勤俭节约、务求实效。本来,校庆办得是否成功,并不在于场面的铺张,也不是看花钱的多少,而是看校庆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品位和大学精神,看它是否能够凝聚人心。大讲排场的校庆、形式主义的校庆,既影响了大学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也增加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负担,实在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种浮华虚荣的风气也是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背离的,既违背了大学精神,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损害了高等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三是以校友为本,欢迎各级毕业生“回家”,尤其是向这几年走出校门后,投身“蓝领”岗位,锤炼能力,扎实工作的5位年轻校友发出邀请。让“蓝领”校友风风光光地在学弟学妹们面前“亮相”,让“蓝领”校友给学弟学妹们讲述一下这些年来在工厂、工地吃苦耐劳、成长成才的故事,以此来弘扬同济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这种做法,更值得我们为之称道和喝彩!

  回望近年来国内一些名校校庆,凡是铺张浪费、华而不实的校庆庆典多遭批评和非议,但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超规格讲排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庆,依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校庆铺张之风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为此专门发了个紧急通知,要求坚决禁止校庆活动的奢侈浪费行为。

  现在看来,校庆活动的各种“豪华”之举似乎尚未彻底改观。同济的领导和师生在迎来105周年校庆时,坚持让学术活动搭台,让所有校友尤其是“蓝领”校友当主角,让全校师生成为主体,也让社会公众来参与一把。整个校庆内容丰富多彩,却不必因此花掉多少钱。这样的校庆,有意义!又实实在在!而学校领导和下面的职能部门也大可从从容容等该干嘛就干嘛,不至于为了校庆而疲于奔命地忙个不休;日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节奏也正常运转。

  同济办105周年校庆的务实做法,和去年南京大学校庆105周年的“序长不序爵”,以及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的“不设主席台”等做法一样,值得各级各类学校效仿。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微博提前曝光南大校庆纪念邮票    2012年05月02日
  • ·南大校庆接待 将按"序长不序爵"    2012年03月05日
  • ·大学校庆,太多了还是走偏了    2012年02月16日
  • ·大学校庆何以为“排序”所累    2012年02月09日
  • ·序长不序爵:因稀缺而热议    2012年02月0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