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南京机场路(雨花台风景区南门至机场高速段)两侧的上百棵香樟被挖出来后,花七八十万种上的一批新树,却依旧是香樟。现场施工人员说,原先香樟太小,现在换成大的。对此,南京雨花台区住建局和绿化公司解释称,原先土壤多为石块,没有肥力,所以香樟“长不大”。(据5月29日《扬子晚报》)
南京挖香樟再种香樟事件,与前不久山东青岛“退坪种树”有几分相象之处。一是两者同属公共绿化,二是均被群众质疑是“折腾”。具体到南京挖、种香樟事件,我们不免有以下几点疑问亟待回答:
一是公路两侧的香樟树一定要追求“大”吗?树的大小是衡量绿化植物的唯一标准吗?除过大小之外,是不是还有长势、形状等其它更多的标准。如果公路两侧原有的香樟树长势力还不错,形状可以经过修剪等而改变,是否该考虑一下成本,适当放弃对“大”的要求?
二是“原先土壤多为石块,没有肥力”是香樟长不大的原因,那么是否可以采用不移树、不改种的方式,对原树木进行土壤更换和肥力加强呢?难道非得连根拔起,换掉了事?既然要换成“大”的,为何新种的树木,又让人对其大小“目测区别不大”?
三是挖旧树、换新树都走了什么程序,是否征求过市民意见、专家意见,是否做到了足够的信息公开与公示?城市绿化与道路两侧绿化,显然属于公共管理事务。而在公共管理事务上,充分地征求群众意见,做好信息公示与公开显然是必要的。南京相关管理部门,在种树之前,到底做了什么论证,征求了几位市民的意见?相关信息又是否做到了及时公示与公开,广泛地接受群众监督?
80万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花80万挖了香樟,而种的还是香樟,难免会让人觉得是在折腾。即便确实是为绿化工作着想,为市民利益考虑,那是否又该将好事做得更好,将相关信息完全公开,不给公众留下疑惑与忧虑呢?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