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周楚斌连续10年得到志愿者照顾,近日,这位无儿无女的独居老人承诺将自己的房产、存款等赠予经常来照顾他的志愿者张治琴。对于这份礼物,湖北大学物电学院物理专业学生张治琴说“太突然了,接受不了。”她说,以后会用财产成立一个基金,用于帮老扶幼。(5月25日《武汉晚报》)
两个人非亲非故,只因为张治琴给老人的晚年带去了温暖,老人就决定馈赠房产,这样的褒奖多少让人惶恐。的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人的做法虽出乎世俗,却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天上掉下的“馅饼”面前,张治琴的表现“以后会用财产成立一个基金,用于帮老扶幼”,不卑不亢,将当代大学生的气度彰显无余。一派和谐之下,我们不禁深思,这样的道德亮点到底能温暖多少孤寡老人,还有多少老人是在凄凉之中了却“残生”?镇定思痛,笔者认为,大学生获赠房产,难掩社会保障机制的失位。
张治琴作为一个大学生,面对着学业和就业压力,依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温暖他人,值得称赞。不过,她的行为虽然有很多亮点,但是却很普通,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同学像她一样,都在默默奉献着。而纵观此次事件中舆论的引爆点,无非是老人的“倾囊相赠”。的确,这是爱心的馈赠。依照老人的意思,他更希望在物质馈赠之余,延续尊老爱幼的精神。一老一少,很让人感动,而这种和谐的氛围也显示了我们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所以,我们理应在道德上对二者“加冕”。
不过,在一派和谐的氛围下,老人的“义举”依旧难掩内心的“凄凉”。老人退休后,在无儿无女的情况下,一个人形影相吊了很久,物质上没有困难,但是在学生志愿者出现之后,老人的晚年才有了欢乐。其实,除了一些困难地区,现在很多的孤寡老人都物质保障充足,但是心理上的寂寞和知识的“断代”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尤其在知识更替迅速的今天,很多老人渴望与年轻人进行交流,希望了解科学知识。然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到位,使得老年人处在现代文明的边缘,绝缘的同时,更加剧了情感的孤独。
诚然,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但是老年人的存在不应该是我们的负担,而应该引起我们对于生命更深的认识和尊重。每个人都会变老,而我们对待老人的态度,又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明天”。这其中,年轻人贡献个人力量,为老年人的生活带去欢乐,不可或缺,义不容辞。但是,这些亮点毕竟力量有限,无法为上亿的老年人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究其根本,社会保障机制责无旁贷。
为今之计,我们的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在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于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注,加强对于老年人的文化慰藉和心理关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行动起来,尊老爱幼,为了老人,也是为了我们的将来。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