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零节余”:是去是留

2012年04月08日 06:48   来源:羊城晚报   知遇

  报载,广东省政协发布了新鲜出炉的《广东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粤外出务工人员每月平均的基本生活消费为1288元,随物价不断上涨,出现了务工“零节余”甚至“负节余”。这是否意味着农民工兄弟大老远跑到省城和珠三角谋生,终日劳累竟然得个“吉”?

  值得留意的是,同样这份《报告》,也指出了劳动力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间配置合理了,各地均有超过70%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为家挣钱。粤东、西、北地区吸纳本省农村劳动力比重上升了,珠三角的新增劳动力则同比下降122万人。这或许意味着劳动力真的随着政策导向,流向了生活成本更低的地区,而珠三角开始出现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转型苗头。

  两者结合来看,似乎在显示一个信号,大城市的生活消费压力是与日俱增的,新兴产业对“纯劳力”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渴求,企业首选技术工人,而城市也在为高技术人员提供生活现代化的诱惑。如果单纯依靠体力劳动,就会越来越难在城市立足———收入结余为零就是个明证。出路只有两个,要么是自动转移走人,要么就发愤图强,力争上游。

  再想深一层,未必是因为所有地方经济都在起飞了,所以劳动力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甚至像媒体经常形容那样“在家门口打工,不用离乡别井”。实际上,珠三角和其他区域的经济禀赋仍然差异明显。无论是高端资源、金融资本还是高技术产业,必然首选珠三角,这就是资本的逐利性。因此大学生哪怕月薪一两千元,都想留在珠三角,正源于当今全球分工的“宿命”。以许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来看,在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是基本“难以施展”的,而只有超级大城市才需要众多近乎“务虚”的专业,在写字楼中也必然产生比传统第二产业高得多的回报。

  经济规律就是如此,它把人这个生产要素自动“调拨”到相应的产业环节中,并赋予其薪水价值。但人天生是不愿意以体力作为终身职业的,于是一拨一拨人告别乡土,走向城市。因此,留在大城市成了许多草根的终极追求,哪怕“零结余”、“负结余”,都当成是“免费培训”,为未来铺路,并捕捉机会。如果二三线城市总是没有“膨胀”成大城市,也许正是因为许多人悄然中又回流到珠三角了。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