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解读了刚刚颁布实施的《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会上,市教卫党委书记、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证实,今年上海教育总投入将超过700亿元。
一个城市、一个年度的教育总投入将达700亿,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做出这个决策需要大魄力,但如何用好这个大数字则更是一门大学问!
所谓大学问,首先是指这笔钱的来源、使用以及审计、监察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事关上海城市教育新形象的树立,更事关上海文化新品味的培育,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更来不得半点腐败和浪费!比如,按薛明扬说法,700亿教育经费中473亿用于基础教育,占67.6%;用于包括终身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约177亿元,占25.3%;还有50亿元左右(占7.1%)用于鼓励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培训。这样一个比例分配应该说从理论讲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只是在具体操作中,类似于基础教育的473亿元,既有区县政府的投入,也有市政府的投入;既有在基建、设备等方面硬件投入,也有在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素质教育改革等方面软件投入……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我们怎样保证两极政府的投入准确和及时到位,我们怎样防止在硬件上不要出现仅仅在教学楼外墙“涂脂抹粉”完事的失误,我们更怎样把这笔钱用在激励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尤其是在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引进比较多的优秀男性教师方面多一些亮点、多一点突破?上海的教育在全国一直是领先的,这不仅得益于上海的教育界努力,也是和上海城市文化氛围有关,而这两者的关系则是互相的、互动的,也就是说,上海的这一笔投入使用,要有战略取向、要有文化品位、更要有人文追求!这就是我所说的“系统工程”的魂魄!
大学问不仅在文字上有新阐述,而且也应该在实践中有新举措,我们所说的创新也就是这个意义上更值得关注。比如,“基础教育投入重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投向郊区学校、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投向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民办小学,对于品牌高中到郊区去办学给予补贴,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到郊区去任教。”这个决策就很好,但如果配套的政策不跟上,到郊区执教依然是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个现状,不仅需要从本市,也需要从外地引进优秀师资;能否这样做个规定:上海从外地引进的优秀师资,必须先有三年郊区执教的经历才能转入市区正式执教?只有这样的新举措多了,才能保证郊区学校发展的质量。还比如,教育经费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在大学学历教育阶段,也应该在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方面有所体现,让更多的成年人、更多的有志者能够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很多空间内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的学校多了,只有这样的机遇有了,任何一个市民的心理素养上就会养成不仅在外向的、客观的、被动的投射中简单寻找宣泄口,相反,他(她)更可能在内向的、主观的、主动的投射中寻找自我进步、自我加压、自我包装的上通道。
大学问还和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紧密相连。上海的高校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还是有影响的,复旦的文理科、交大的工科、同济的建筑、华师大的师资教育等都是有很好的专业和师资,但是,这个优势现在能否保住、现在能否继续领先、现在能否在国际有一流的口碑和实力,尤其是与北京高校比、与港台高校比、与领国高校比,我们的优势还那么令人瞩目吗?当然,要扭转不利局面,元素很多,但投入肯定是一个重要元素。按照教委负责人的解释,高等教育投入要三个转变:“一是从专项投入为主向常年投入为主转变;二是市级投入由条线投入改为向学校整体投入;三是在投入对象上由硬件为主转向软件为主,其中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等”。我以为,这三个转变很关键、很及时、很给力!我们希望,在这个财政大投入的背景下,教委和各高校互相配合,学校和教师等人才鼎力相助,政府和社会齐心协力,使用好这笔巨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
用好700亿是一门大学问,考量的不仅是我们的政府和教育界,还有我们的市民和社会其他各界,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跟踪和关注这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关全市人民的大事办好、再办好!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