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会议指出,近年来,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开展金融综合改革,将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见3月29日《工人日报》)
“老板跑路潮”、“资金链断裂”、“民间次贷风波”……2011年下半年以来,温州出现了民间金融危机,这使得温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成为全国焦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不仅是温州抑或长三角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改革的示范性、民间资本秩序的首创性、小微企业融资的开源性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其实早在2002年,温州即被央行确定为全国惟一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今日的试点也许迥异于此前的试验: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危机重重,外资掏钱更为谨慎,国家投资更为理性,盘活民资的权重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政策上的金融管制颇严,随着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不断收紧,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不断放缓。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融资持续困难。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主旨,直接在于引导民资从“场外”走进“场内”、从无序走向理性,以草根金融支撑草根经济,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防范系统性与区域性风险。尽管国务院提出的12项任务里有4项都直接涉及防范金融风险,但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所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识别贷款需求、评估资金的供给情况和分析民间借贷资金流向,不然,成功堪虞。金融业人士也提醒说:商界不少缺乏诚信之辈已经瞄上温州金融改革的“商机”。
从流向上看,在当前经济放缓、成本上行的宏观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低端技术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举步维艰,那么,资本的逐利偏好自然会自发涌向虚拟经济,如何防止走上当初“楼市癫狂式”老路,尤须理性引导民资流向;从操作上看,金融改革当以稳妥和规范为先,尽管地方放权是改革的标志之一,但也须纳入央行和银监会的有序监管,更当汲取当前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混乱、风险频发的教训。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功能,还应摒弃“熟人社会”的风投潜规则,走向法治与契约,在有序开放中尽早订立规则、明确轨道。
改革是为破解风险,但改革本身就是一件风险与共的事情。遵循市场规律、构建金融秩序,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