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石家庄市一男子倒在快车道上先后被两辆轿车碾轧,当场死亡。据监控显示,事件发生的3分钟内共有42辆汽车经过,没有一辆停下施以援手。警方介绍,第一次碾轧男子的黑色三厢轿车已逃逸,第二次碾轧的出租车司机在现场报警。(3月17日《京华时报》)
这几乎是“小悦悦事件”的翻版与复制,只是未见“陈贤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类似的悲剧。“小悦悦事件”经过充分发酵,被认为是整个舆论完成了一次道德启蒙,或者说,是一次道德救赎。然而,时隔不久,这42辆路过的汽车再一次“碾碎”刚刚站起来的道德,“轧过”正在重新建设中的道德体系。“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便有新一轮的道德反思与道德体系重构,也难以招架汽车碾轧,很可能让道德原地“打转转”,社会道德水准不是静止状态,不进则退,爬不上坡就会滑坡。
“责任扩散”或加剧道德力量“萎缩”。在“小悦悦事件”后,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源于一种旁观者效应。并引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Kitty案”,即当只有一个旁观者时,他会意识到他负有100%的救济责任,这种心理责任感会促使他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至少会去报警。但是,当有100个旁观者时,他所负的责任就只有1%,其所承担的心理救济责任就大大减少,心理学家约翰·达利把这称之为“责任扩散”。旁观者效应,从心理学上讲,存在“责任扩散”;但是,从道德学上看,是道德力量的匮乏。
“打酱油”汽车让“道德染色”而变得不纯洁,让道德建设“跑偏”而不能进入坦途。如果道德体系建设继续孤军奋战,道德的约束力与向善力就会削弱,社会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与旁观者。一方面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焦虑心态。自己不想或者说害怕成为受害者,也不希望救与不救的尴尬落到自己头上。“救人有风险,搀扶要谨慎”。法律不给力道德的现象由来已久,救人者被打官司、被讹很普遍,道德的张力因此而消耗。道德反思,更要法律撑腰。“彭宇案”真相沉睡了多年被“叫醒”,今年初,“彭宇案”公布真相,这或是法律“搀扶”道德的契机。
法律与道德是文明社会前进的“两轮”。“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向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就是法哲学之永恒主题与难题之谜。有关专家提出,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已有地方通过立法来“保护好人”,给好人好事撑腰,这是法律保护道德的新起点。汽车时代,车来车往,可是文明却“找不到北”。汽车是一个“载体”,不仅可以承载每一个公民,而且要承载公民意识一起走,承载社会文明一起走。其中,法律要成为“方向盘”,道德要成为“驱动器”,文明要成为“探照灯”。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