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新京报刊发了一张新闻图片,画面中养路工人正在对破烂不堪的公路进行修护。仅仅看图片,实在没有任何新闻点——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配发的图片说明却告诉读者,这是条“一次性公路”。“前不久,贵州省凯里市在城区宁波路、韶山路、北京路等多个路段实施铺油工程,路面由此焕然一新。近日市民们发现,这些新铺油路面却出现了沙化、起坑等现象。凯里市交通局回应称,前不久凯里市举办一项重大活动,根据领导的要求,在该大型活动举办前完成道路铺油工程。‘工期太紧,加上天气不好等原因,道路出现了问题。’”
很多很多年以前,“一次性”用品代表着新鲜、高级,比如一次性筷子和拖鞋之类。后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知道了“一次性”的简便快捷背后是高额的环境成本,这类东西便不那么风光了。所以,当人们看到比“一次性筷子”奢靡不知多少倍的“一次性公路”时,真是莫名惊诧。但更加郁闷的是,搜索新闻可知,贵州已经不是第一次和“一次性公路”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了。2009年贵州毕节就因为同样的事情上过“焦点访谈”,当时赶工期是为了由当地领导参加的第二届贵州国际百里杜鹃花节开幕式。一段全长约1.8公里的公路使用时间最多只有3天。所不同的是,这次凯里是为了哪位领导赶的这个急工,我们尚无从知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位领导要么是把毕节的前车之鉴给彻底忘了,要么是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上焦点访谈怎样,被市民质疑又怎样?在某些人的脑子里,口碑不如面子,面子就是政绩。
古代,皇帝出巡也不过就是净水泼街、黄土垫道。虽然也是劳民伤财,但庆幸的是,皇帝只有一个。现在官员众多,工程也多,每位出巡一次,就赶工一次,“献礼”一次,这真是比皇上还皇上。可是沥青路不比黄土路,今日当家做主的人民也不再是主子的奴才,这样只为图个当时光鲜,事后再重新修补的法子,不仅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更是对群众感情和信任的欺骗。地上的路坏了,修修就能好,人心里的路不通了,修补起来可是千难万难。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