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挟福利以制“啃老”,公权之手伸得过长

2012年03月13日 07:19   来源:红网   张楠之

  据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政协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称,应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到鞭策作用。(3月12日《广州日报》)

  “啃老”本质上属于一个家庭的内部事务。父母对于成年的心智健全的子女不再有扶养的义务,愿意“啃老”的子女和愿意被“啃”的父母之间,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关系。就单个家庭的“啃老”问题来说,其产生消极影响的范围,仅限于家庭成员之间,而不会对社会产生任何危害。所以,以“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为手段,以期对“啃老”一族“起到鞭策作用”,实质上是以国家之力来干涉纯粹的家庭内部事务,是公权力的手伸得过长,对私权利干涉过多。

  “啃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出现,而且,“啃老族”既可能出自不愁吃穿的富裕之家,也可能出自生活困难的贫困之家。“啃老族”中不乏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之辈,但也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而一时或长期无法找到谋生之途,甚至有些人是因为疾病、残疾等原因而不得不“啃老”。

  对于因疾病、残疾等原因而导致的“啃老”,解决之道,恰恰需要完善的社会福利为其提供帮助,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取消其所应享的福利。但是,即使是对游手好闲之辈,一些基本的福利待遇仍然不能取消。因为,一个人之所以享受国家提提供的福利待遇,乃是因为他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一些人可能会因为疾病、残疾、失业等原因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受一些额外的福利待遇,但是,一些基本的福利则是人所共有的。为公民提供福利,是国家在履行自己的义务,公民享受福利则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除非某个公民放弃这个国家的国籍,否则,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就不能解除,也不能被剥夺。

  不过,无论如何,如果一个社会多达30%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年本是一个社会最具活力的分子,多达30%的青年需要靠父母供养的现实说明,这个社会的发展活力是值得忧虑的。但一个社会多达30%的青年缺乏积极的进取心,同时也说明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给青年的机会是缺乏的,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就业热情起着消极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马宗林近日表示,在某些行业,甚至包括公务员行业,现在是“血统决定了身份,身份决定了收入”,老子是干这行儿的,儿子进这行的门槛就会低,这不利于就业公平。就业不公对于普通青年就业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觑,在就业公平尚未实现,“萝卜招聘”在某些地方、行业仍然泛滥的当下,解决“啃老”问题,不应从“啃老族”入手,而应从打造公平的社会,给每个积极进取的人以希望入手。否则,即使把“啃老族”赶出了家门,在碰壁之后也仍然难免回家“啃老”之虞。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