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在代表团里、小组里已说过的话,不要因为我在这儿就再跟我说一遍”。9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参加山东团第五小组谈论时,建议地方官员不要在会议上汇报成绩,要多提建议,作为人大代表,参与审议工作的讨论,就是有机会接地气儿。(3月11日中国新闻网)
“王岐山副总理来听取小组讨论,与我们共商国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温暖,备受鼓舞,深感振奋,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一个地方官员的开场白,被王岐山幽默地指为“全是浪费时间”。17分钟的发言,汇报了15分钟的成绩,最后2分钟才谈了具体的建议。王岐山因此建议其它要发言的官员,“不要把在代表团里、小组里已说过的话,因为我在这儿就再说一遍”。17分钟发言,有用的是2分钟,这确实令人扼腕。
15比2的问题,也是一个老毛病。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就批评了“82现象”:发言10分钟,其中8分钟是歌功颂德的,1分钟对自己歌功颂德,剩下最后1分钟,来不及讲问题了。从3年前的“82现象”,到今年的“15比2”,老毛病一脉相承。无论是“82现象”还是“15比2”,都是“官场话语病”搬到了两会会场内的。
“官场话语病”大多发生在官员身上,而“10分钟发言,8分钟歌功颂德”、“15分钟汇报成绩,2分钟谈建议”,恰恰是其将平时的“机关话语病”带到了两会会场。机关中那些头戴“大盖帽”,挺着“啤酒肚”,脚蹬“小头靴”的八股式的文件,开头总是“高、大、全”的宏观阐述,中间是一二三四的面面俱到,最后才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之处,加上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口号。这些充满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的“机关八股文”,与“82现象”、“15比2”乃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
在两会会场内受到王岐山副总理的直言批评,相信这个地方官员会备感尴尬,也一定会为自己的“15比2”后悔不已。凭心而论,我相信这个官员也决不会故意“自讨没趣”;接近实际的原因,恰恰是平常时节,说多了大话、空话、套话,天长日久中潜移默化,“官腔官调”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结果是人走到哪,“官腔官调”说到那,即使上了两会,也“以不变应万变”,开口就是“官场话语病”。在两会会场内因“15比2”而挨批评的是一个官员,但教训并不只是他一个人要汲取。“官场话语病”一定要改,纵然难,也要改,不改不行,否则迟早会出乖露丑。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