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切实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如何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等等,这些涉及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话题,当把这些问题归结到现实的实际问题时,其实会归结到如何实现公平和平等竞争上,归结到如何打破垄断上,归结到如何打破既得利益的格局上,归结到如何解除行政力量干预上等等更加具体的层面。
显然,这些“归结”是必须要解决的,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的。
但在一部分人当中,不是从理性和建设性的角度出发,而是以偏执和狭隘的角度,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把本身已经很清晰的问题,滑向不满的情绪和错误的判断里面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理清发展的路径,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我们不能回避,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均采取了政府“有形之手”进行救市的措施,我国也正是通过4万亿元投资的拉动,实现了经济的“保八”。在现实中,大量的国有资本进入到国有企业,这使得国有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强身健体”,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垄断行业不断地得到了新的“固化”,这使得社会各界对这一轮的强化,产生诸多的不平衡。客观地说,在不平衡中,直接受到冲击的就是民营企业,而实际也确实造成了对民营企业的挤压,而正是这种挤压形成了社会广泛地对国有企业的质疑,由此产生一部分人把国企和民企对立起来的各种说法。
也就是在今年两会即将召开之前,世界银行在北京发布的《中国2030年》引发很大的争议。据了解,这项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中心联合举行的调研合作指出许多急需进行改革的项目,其实就是针对当前国有企业的不平衡而建议的。应该说,这是一份及时的报告,其宗旨出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应该重新展开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和相关政策的修订,但竟遭到一些人的指责,有的竟称为“毒药”,一些部委也提出不同的意见,使得这样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报告,被一些人给“搅局”了。
在这几天的两会小组讨论中,无论是来自工商联界别组的委员,还是来自政协经济界别组的委员,大家对深化市场改革、打破垄断都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国企享受到的一些特权,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能以限制民营企业发展为代价,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还常常活跃和进入其原本不该涉足的领域,如何给民营企业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等等都有过面对面的交锋。
但仍有极少一部分人把国企和民企完全对立起来。在这里,我们是坚决反对的。正如一位经济界人士所说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国企和民企形成这种水火不容的争论和意气,实在非国家之福。如果这样,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就有泡汤告吹的危险吗?
应该说,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同时关于国企改革的问题,中央早有过明确的指导意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共同发展,不是此消彼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市场主导地位得到了确立,其贡献也越来越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在国有经济和政府部门改革滞后,市场经济和统治经济双重体制并存的格局下,民营企业发展中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并没有解除,而这正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的。
面对现实问题,我们认为,不能采取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立起来的态度和武断的做法,而是要明确国企和民企的边界和约束,明确国企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以及让全民分享红利,如何实现国企和民企的共赢,在资源配置上如何遵循市场原则,民企如何提升群体素质和影响力等等。国企和民企共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是国家之福,反之,不是人民所愿意看到的。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