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做改革的打鸣鸡,更要做看门狗

2012年03月05日 07: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曹林

  代表委员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比如有“周大炮”美誉的人大代表周洪宇,就提出要成为一只“打鸣的鸡”。 他说,我们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有个“鸡打鸣”理论。公鸡打鸣不能乱打,打早了打晚了都没用,要打得准。

  “鸡打鸣”理论很是新颖,既务实又形象,恰如其分地定位了代表委员应有的议政观。周洪宇作为勤奋的“打鸣鸡”,从2003年至2012年提的议案建议达203件,被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采纳的约占70%。只有深入社会,对现实有深刻务实的洞察,才会提出有针对性和贴近性的议案和建议,“打鸣”才能打得准,而不是提一些空洞、超前、落后、错位、不切实际的建议。

  当下中国的改革也需要更多坚持不懈的“打鸣鸡”。

  改革正处于一个深化的关键时期:搁浅的方面,需要推进和重启;绕着走的深水区,需要鼓起勇气深入;走错了方向的,需要纠偏纠错。代表委员们就是要忠于职守不断啼鸣:天亮了,该起床了!不管那些想躺在既得利益上睡懒觉的人多么厌烦这种声音。一遍叫不醒叫两遍三遍无数遍,直到唤醒——就像人大代表韩德云那样,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七次提“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

  打鸣鸡要不厌其烦地告诉那些掌握着决策权的人,不改革,是潜伏着多大危机多么危险的事;那些念歪了经的改革是怎样地劳民伤财误国误民;那些停滞不前的“半吊子”改革给民众带来多少伤害!

  不平则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打鸣鸡令人敬仰,却也有些许悲哀。不断打鸣叫唤,功能只止于发出声音——至于别人听不听,接不接受意见,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其实,我们期待代表委员在参政议政上能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不仅要做一个忠心耿耿的“打鸣鸡”,更要做一个忠诚并有牙齿的“看门狗”。

  “看门狗”的隐喻,很多人都用过。比如引领过好几次审计风暴的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称,审计署愿当国家财政的看门狗,守好百姓的血汗钱。也有人说,媒体应该是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看门狗”。这些比喻都恰如其分。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把这个词用在代表委员的角色定位上更恰当了。代表委员受公众委托对政府进行监督,当然应该像看门狗那样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盯着公众利益不受侵犯,盯着公共权力不被滥用,看到侵权行为,不仅要大声叫唤,更要露出法律赋予的锋利牙齿。

  从这个角度看,政协委员蒋洪就是一个忠诚称职、有牙齿的看门狗。针对居高不下的三公经费,他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关键是“上级吃下级一级吃一级”把风气带坏了,要改变就要伤筋动骨,伤筋动骨就要看上面有没有决心。政协委员厉以宁也露出了自己“尖利”的牙齿: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有危险,改革若停滞将前功尽弃,中国改革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第二次南巡谈话,而是大力度的“顶层设计”。还有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陈振东,痛批一些国企老总腐败堕落。中国改革也需要这些“看门狗”,鞭挞那些不改革者,约束那些以改革之名行掠夺之实的乱改革,叫停那些与改革初衷南辕北辙的伪改革。

  “打鸣鸡”可贵,更可贵的是忠诚的“看门狗”。

 

相关评论:

 

不完美的改革如何摆脱不改革的危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仍需深入


我们为什么需要改革再出发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媒体应是国家利益的"看门狗"    2012年02月10日
  • ·尊重保安也是尊重自己    2010年12月12日
  • ·美市场"看门狗"拿耗子有绝招    2010年08月0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