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比如有“周大炮”美誉的人大代表周洪宇,就提出要成为一只“打鸣的鸡”。 他说,我们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有个“鸡打鸣”理论。公鸡打鸣不能乱打,打早了打晚了都没用,要打得准。
“鸡打鸣”理论很是新颖,既务实又形象,恰如其分地定位了代表委员应有的议政观。周洪宇作为勤奋的“打鸣鸡”,从2003年至2012年提的议案建议达203件,被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采纳的约占70%。只有深入社会,对现实有深刻务实的洞察,才会提出有针对性和贴近性的议案和建议,“打鸣”才能打得准,而不是提一些空洞、超前、落后、错位、不切实际的建议。
当下中国的改革也需要更多坚持不懈的“打鸣鸡”。
改革正处于一个深化的关键时期:搁浅的方面,需要推进和重启;绕着走的深水区,需要鼓起勇气深入;走错了方向的,需要纠偏纠错。代表委员们就是要忠于职守不断啼鸣:天亮了,该起床了!不管那些想躺在既得利益上睡懒觉的人多么厌烦这种声音。一遍叫不醒叫两遍三遍无数遍,直到唤醒——就像人大代表韩德云那样,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七次提“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
打鸣鸡要不厌其烦地告诉那些掌握着决策权的人,不改革,是潜伏着多大危机多么危险的事;那些念歪了经的改革是怎样地劳民伤财误国误民;那些停滞不前的“半吊子”改革给民众带来多少伤害!
不平则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打鸣鸡令人敬仰,却也有些许悲哀。不断打鸣叫唤,功能只止于发出声音——至于别人听不听,接不接受意见,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其实,我们期待代表委员在参政议政上能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不仅要做一个忠心耿耿的“打鸣鸡”,更要做一个忠诚并有牙齿的“看门狗”。
“看门狗”的隐喻,很多人都用过。比如引领过好几次审计风暴的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称,审计署愿当国家财政的看门狗,守好百姓的血汗钱。也有人说,媒体应该是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看门狗”。这些比喻都恰如其分。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把这个词用在代表委员的角色定位上更恰当了。代表委员受公众委托对政府进行监督,当然应该像看门狗那样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盯着公众利益不受侵犯,盯着公共权力不被滥用,看到侵权行为,不仅要大声叫唤,更要露出法律赋予的锋利牙齿。
从这个角度看,政协委员蒋洪就是一个忠诚称职、有牙齿的看门狗。针对居高不下的三公经费,他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关键是“上级吃下级一级吃一级”把风气带坏了,要改变就要伤筋动骨,伤筋动骨就要看上面有没有决心。政协委员厉以宁也露出了自己“尖利”的牙齿: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有危险,改革若停滞将前功尽弃,中国改革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第二次南巡谈话,而是大力度的“顶层设计”。还有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陈振东,痛批一些国企老总腐败堕落。中国改革也需要这些“看门狗”,鞭挞那些不改革者,约束那些以改革之名行掠夺之实的乱改革,叫停那些与改革初衷南辕北辙的伪改革。
“打鸣鸡”可贵,更可贵的是忠诚的“看门狗”。
相关评论:
不完美的改革如何摆脱不改革的危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仍需深入
我们为什么需要改革再出发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