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显示,选用车型皆为清一色国产车,连合资品牌都没有。(2月26日《京华时报》)
公务用车采购定位于国产自主品牌,是《征求意见稿》的最大亮点,令人称道。
建国以来尤其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的马路上跑的多半是老外制造的进口车,尤其是轿车。主要是因为国产汽车工业不发达,产量少。行政机关是轿车采买的主要机构,长期使用进口车的惯性衍化为对洋品牌轿车的痴迷与崇拜。即使国产汽车工业长大了,公务用车仍然更愿意采购进口或者合资汽车企业生产的外资品牌的轿车。
其实,公务用车采购定位于国产自主品牌,是国际惯例。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就不用说了,即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用车也是清一色的自主品牌。公车采购“国产化”,也是《政府采购法》的要求。《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
再说了,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技术开始成熟,生产的车能满足公务用车的需要,性价比高,将公务用车采购定位于国产自主品牌,是对国内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有力扶持,对百姓消费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是积极的带动。五款新能源轿车进入了目录,其中四款为纯电动轿车,彰显了党和政府倡导“绿色采购”,支持节能环保产品的决心与行动,具有示范作用,将会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公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杜绝浪费、厉行节约,构建节约型社会。工信部的《征求意见稿》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不少的事业单位、国企不受这一目录的约束,在一些地方,公车消费“崇洋媚外”的攀比之风颇盛,光靠中央机关示范是不够的,关键是地方及其它不在目录中的单位也能积极跟进,这就要建立健全长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把公车采购与绩效考核挂起钩,约束采购审批权,还需要媒体舆论以及人大监督的有力跟进,促进公务用车早日“国产化”。
公务用车采购定位于国产自主品牌,只是在选用车型上压缩了超标配车的权力空间,但对减少公车数量并非“猛药”。现在,公车数量太多,各地的采购量大幅递增。因而,我们既要控制公车采购的车型,更要考虑控制公车采购的数量,从根本上减少公车数量,这才是公车改革应出的“重拳”,是“第一要务”。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