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车采购转向也是国家意识觉醒

2012年02月27日 07:04   来源:燕赵晚报   王丹雪
    400多款不同配置的自主品牌车型出现在工信部制订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合资品牌已基本无缘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采购。(2月25日《新京报》)

    采购自主品牌汽车是近年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的最给力政策。力推这项政策的有关部门和决策者,你们的责任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掌声,其他部门的决策者从此有了效仿和比对的模板。

    每年800多亿的公车采购额,这是政府为自主品牌争取到的一次机会。之所以用词“争取”,是因为合资车型无论从技术还是和政府关系的维护上,都比较强大,而且这个名录确定之后,那些合资车型是不甘心被屏蔽在这个市场外围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政策缝隙钻进来,某些只重利益的“经济汉奸”也会帮他们达到目的。所以,这是一项“国家意识强企”的决策,政府采购过程中将承受各种压力和破坏力,主管部门如何应对合资品牌的攻势,是决定自主品牌命运的关键因素。

    自主品牌在公务车市场的应用多年来一直没有进展,尤其是政策方面支持力度很小。此次政府开始用实际行动关注公务车自主化的发展,这样做的作用首先在于其示范效应。以奥迪为例,虽然目前其在公务车市场的销量仅为其总销量的10%左右,但“官车”的示范作用,直接刺激了其在私人和商务市场的销量。对自主品牌的最大支持,莫过于各级领导带头坐自主品牌车。

    公务用车使用自主品牌,是很多国家的通用做法:在韩国、日本、在俄罗斯,官员若乘坐进口轿车出行会被认为有损国体,而作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我们的公车却呈现“八国联军”状态。表面原因是官员好面子,深层次原因是一些官员崇洋媚外,不具备一个官员应有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甚至有一小部分官员,在被洋品牌奴役的背后,其思想也被外物奴役。一个没有国家意识的官员,也不可能去考虑什么国家利益。

    公车采购自主品牌是国家意识的一次觉醒,其示范效应无疑会重振自主品牌,进而增强社会信心。人必自助而天助之。如果连政府都放弃自主品牌,又有什么理由指望普通消费者来支持它们?这个政策尽管来得有些晚,但毕竟是来了,这对正处于瓶颈期的本土汽车企业,是绝佳的机会。当然,合资车也是国产车,但如果我们只是代工生产,即使产量全球第一,仍是一个汽车小国。没有自主品牌的崛起,就不会有中国汽车的兴盛。不必否认,自主品牌完全替代合资品牌,还需要一段磨合期。民用市场和公务市场是截然不同的市场类型,自主品牌应尽快完成产品研发战略。而且本土车企应该清楚:决胜市场不能靠政策门槛支撑,最终还要凭借技术和产品。

    公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应尽快明确采购标准和程序,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不再让《政府采购法》在一些地方成为一纸空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主品牌采购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约束采购审批权,紧缩财政预算,并建立问责机制。这样才能让自主品牌车企得到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以及长期发展的推动力量。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